智能设备之间实现一对多控制的一个新方法和系统-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智能设备之间实现一对多控制的一个新方法和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1553
决定日:2019-06-18
委内编号:1F270326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310230867.1
申请日:2013-06-09
复审请求人:奕甲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奕甲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唐文森
合议组组长:王志伟
参审员:李晓茜
国际分类号:H04L29/08,H04L29/06,G06F9/46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相比存在区别特征,但该区别特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时的惯用手段,则该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该对比文件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涉及申请号为2013102308671,名称为“智能设备之间实现一对多控制的一个新方法和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奕甲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06月09日,公开日为2014年05月28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部门于2018年09月30日以权利要求1-8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为由驳回了本申请,其中引用了以下一篇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WO 2012176398A1,公开日为2012年12月27日。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人于申请日2013年06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6段(即第1-3页);于2014年03月28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第1页和说明书摘要;于2018年07月1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8项。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如下:
“1.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建立一个本地无线WiFi网络,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数个具有存储、计算、显示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智能设备;
b.系统至少有一个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
c.至少有一个智能设备具有控制其它设备的能力;其他设备都具有被控制显示某种媒体或流媒体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能力;
d.为了描述方便,当一个设备在担当控制其它设备的角色时,我们称之为控制器;当一个设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播放器;
e.数据服务器具有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固定地址,至少可以提供HTML服务,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
f.任何一个时刻,系统里只有一个智能设备能够成为控制器,其余的都是播放器,但是;设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播放器可以在下一时刻变成控制器,反之亦然;
g.所有智能设备都将遵循某个约定协议,在加入WiFi网络后,与控制器取得联系;控制器会把其发现的设备归类,按某种规则分成一个或多个群;控制器遵循UPNP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等待其它设备回音;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把设备分成群;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播放器和数据服务器发送指令;重复以上步骤;
h.控制器以群为基本单位,对其他设备发布指令,完成某个协同任务;
i.播放器收到指令后,按照约定规则执行动作,包括从数据服务器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
i.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
其中,步骤(h)进一步包括:
m.控制器对群发出控制指令,指令包括但不限于: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n.与步骤(g)不同,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与内容均不再受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规则限制;
o.群发指令方式(m)的特征在于,包括:
i.使用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群;
ii.总线程数可根据系统硬件配置作限制;
iii.顺序处理一个群内的每个设备;
iv.以群为单位处理出错,一个群内任何一个设备出错即认为该群指令发送失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智能设备之间是通过约定的规则,相互发现、识别,建立与控制器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约定一般是公共协议,UPNP协议,或它的扩展,DLNA协议,后者是个类似UPNP协议的私有协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g)进一步包括:
k.各个设备启动以后,遵循UPNP协议或类似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直到被控制器发现;
l.控制器发现一个设备以后,通过一系列符合UPNP协议或类似协议规则的查询问答,确定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能力范围,对设备分类:每一类别单独成为一个群,是控制器控制的基本单位,群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设备。
4.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进一步包括:
p.播放器收到指令以后,根据约定规则解释指令,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操作: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q.播放器解释指令所遵循的约定无需符合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协议,获取媒体数据和媒体流可以使用一般HTML服务或使用共享的文件系统,而不是特定的UPNP服务器。
5.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r.建立一个本地无线WiFi网络,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数个具有存储、计算、显示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智能设备;
s.系统至少有一个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
t.至少有一个智能设备具有控制其它设备的能力;其他设备都具有被其控制显示某种媒体或流媒体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能力;
u.为了描述方便,当一个设备在担当控制其它设备的角色时,我们称之为控制器;当一个设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播放器;
v.数据服务器具有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固定地址,至少可以提供HTML服务,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
w.任何一个时刻,系统里只有一个智能设备能够成为控制器,其余的都是播放器,但是,设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播放器可以在下一时刻变成控制器,反之亦然;
x.所有智能设备都将遵循某个约定协议,在加入WiFi网络后,与控制器取得联系;控制器会把其发现的设备归类,按某种规则分成一个或多个群;控制器遵循UPNP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等待其它设备回音;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把设备分成群;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播放器和数据服务器发送指令;重复以上步骤;
y.控制器以群为基本单位,对其他设备发布指令,完成某个任务协同任务;
z.播放器收到指令后,按照约定规则执行动作,包括从数据服务器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
aa.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
其中,步骤(y)进一步包括:
dd.控制器对群发出控制指令,指令包括但不限于: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ee.与步骤(x)不同,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与内容不再受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规则限制;
ff.群发指令方式(dd)的特征在于,包括:
v.使用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群;
vi.总线程数可根据系统硬件配置作限制;
vii.顺序处理一个群内的每个设备;
viii.以群为单位处理出错,一个群内任何一个设备出错即认为该群指令发送失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智能设备之间是通过约定的规则,相互发现、识别,建立与控制器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约定一般是公共协议,UPNP协议,或它的扩展,DLNA协议,后者是个类似UPNP协议的私有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x)进一步包括:
bb.各个设备启动以后,遵循UPNP协议或类似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直到被控制器发现;
cc.控制器发现一个设备以后,通过一系列符合UPNP协议或类似协议规则的查询问答,确定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能力范围,对设备分类:每一类别单独成为一个群,是控制器控制的基本单位,群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设备。
8.根据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z)进一步包括:
gg.播放器收到指令以后,根据约定规则解释指令,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操作: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hh.播放器解释指令所遵循的约定无需符合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协议,获取媒体数据和媒体流可以使用一般HTML服务或使用共享的文件系统,而不是特定的UPNP服务器。”
驳回决定的主要理由是:(1)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该权利要求限定了建立WiFi网络,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2)控制器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3)限定了控制器群发指令的内容和方式。然而,上述区别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惯用手段以得出上述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从属权利要求2-3的附加技术特征中部分被对比文件1公开,其余部分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手段,从属权利要求4的附加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上述从属权利要求2-4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权利要求5请求保护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系统,其限定的特征在评述权利要求1时已经涉及。权利要求6-8的附加技术特征分别与权利要求2-4的附加技术特征一一对应。因此,基于与评述权利要求1-4相类似的理由,权利要求5-8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12月29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复审请求,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但未对权利要求书中的内容进行修改。
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采用动态的方式,对多个网络设备分组和控制,即分组是根据设备能力和状态信息,结合当前环境信息动态决定的,对比文件1的分组是静态的过程;2)对比文件1也没有公开群发控制指令的特征。
经形式审查合格,专利复审委员会于2019年01月17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请求人陈述的理由不成立,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专利复审委员会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3月26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复审通知书依据的审查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申请日2013年06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3页;于2014年03月28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第1页和说明书摘要;于2018年12月2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8项。复审通知书所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中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对比文件1。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8相对于对比文件1以及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同时,合议组对复审请求人在复审请求书中的意见陈述进行了答复,合议组主要认为:1)在进行设备分组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内成员的动态调整,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2)在进行一对多控制时,可以根据系统硬件配置的处理能力,通过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被控对象,在对群组内的多个设备进行控制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控制是常见的处理方式,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以及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其中,在独立权利要求1和5中分别补入了技术特征“包括结合环境信息动态决定分群,规则以编程方式实现”。新修改的权利要求1和5的内容如下:
“1.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建立一个本地无线WiFi网络,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数个具有存储、计算、显示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智能设备;
b.系统至少有一个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
c.至少有一个智能设备具有控制其它设备的能力;其他设备都具有被控制显示某种媒体或流媒体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能力;
d.为了描述方便,当一个设备在担当控制其它设备的角色时,我们称之为控制器;当一个设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播放器;
e.数据服务器具有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固定地址,至少可以提供HTML服务,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
f.任何一个时刻,系统里只有一个智能设备能够成为控制器,其余的都是播放器,但是;设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播放器可以在下一时刻变成控制器,反之亦然;
g.所有智能设备都将遵循某个约定协议,在加入WiFi网络后,与控制器取得联系;控制器会把其发现的设备归类,按某种规则分成一个或多个群,包括结合环境信息动态决定分群,规则以编程方式实现;控制器遵循UPNP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等待其它设备回音;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把设备分成群;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播放器和数据服务器发送指令;重复以上步骤;
h.控制器以群为基本单位,对其他设备发布指令,完成某个协同任务;
i.播放器收到指令后,按照约定规则执行动作,包括从数据服务器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
j.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
其中,步骤(h)进一步包括:
m.控制器对群发出控制指令,指令包括但不限于: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n.与步骤(g)不同,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与内容均不再受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规则限制;
o.群发指令方式(m)的特征在于,包括:
i.使用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群;
ii.总线程数可根据系统硬件配置作限制;
iii.顺序处理一个群内的每个设备;
iv.以群为单位处理出错,一个群内任何一个设备出错即认为该群指令发送失败。”
“5.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r.建立一个本地无线WiFi网络,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数个具有存储、计算、显示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智能设备;
s.系统至少有一个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
t.至少有一个智能设备具有控制其它设备的能力;其他设备都具有被其控制显示某种媒体或流媒体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能力;
u.为了描述方便,当一个设备在担当控制其它设备的角色时,我们称之为控制器;当一个设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播放器;
v.数据服务器具有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固定地址,至少可以提供HTML服务,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
w.任何一个时刻,系统里只有一个智能设备能够成为控制器,其余的都是播放器,但是,设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播放器可以在下一时刻变成控制器,反之亦然;
x.所有智能设备都将遵循某个约定协议,在加入WiFi网络后,与控制器取得联系;控制器会把其发现的设备归类,按某种规则分成一个或多个群,包括结合环境信息动态决定分群,规则以编程方式实现;;控制器遵循UPNP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等待其它设备回音;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把设备分成群;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播放器和数据服务器发送指令;重复以上步骤;
y.控制器以群为基本单位,对其他设备发布指令,完成某个任务协同任务;
z.播放器收到指令后,按照约定规则执行动作,包括从数据服务器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
aa.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
其中,步骤(y)进一步包括:
dd.控制器对群发出控制指令,指令包括但不限于:设定数据源地址;与数据服务器对接;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
ee.与步骤(x)不同,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与内容不再受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规则限制;
ff.群发指令方式(dd)的特征在于,包括:
v.使用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群;
vi.总线程数可根据系统硬件配置作限制;
vii.顺序处理一个群内的每个设备;
viii.以群为单位处理出错,一个群内任何一个设备出错即认为该群指令发送失败。”
复审请求人认为:1)用户定义分组和系统自主分组有明显区别:从操作角度,用户定义分组需要人工干预,系统自主分组完全自动,可以通过程序实现;从效果角度,自动分组可以更迅速应对设备和环境的变化,实现动态分组。动态分组可以解决人工分组不能或不方便解决的问题人工分组,具有明显、实质优势,代表一种实质进步。2)动态分组是本申请有别于对比文件1的最重大特征,尽管对比文件1没有使用静态这个字,但它的方法由于需要人工干预,实际效果是静态或者最多是缓慢变化的动态。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容易想到群发,但群发概念到群发应用到具体场景,并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非显而易见。本申请公开的群发,是针对大规模分组控制,是具备创造性和实质进步的特殊群发。本申请的全部权利要求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文本的认定
在复审程序中,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复审请求人于申请日2013年06月0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3页;于2014年03月28日提交的说明书附图第1页和说明书摘要;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8项。经审查,上述修改文本的修改之处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二)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复审决定所引用的对比文件与驳回决定以及复审通知书中所引用的对比文件相同,即:
对比文件1,WO 2012176398A1,公开日为2012年12月27日。
权利要求1-8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对比文件1的说明书第17-37段、第47-56段、第65-71段、第95-129段,图1-6、21-22):
图1,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信息处理设备100和多个终端设备200a至200d,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a至200d可以彼此通信;信息处理设备100将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多个终端设备编组成一个或更多个群组以便实现基于群组的协作工作(相当于所有智能设备都将遵循某个约定协议,在加入WiFi网络后,与控制器取得联系;控制器会把其发现的设备归类,按某种规则分成一个或多个群);
终端设备200a至200d是执行群组工作的用户使用的设备,终端设备200a至200d可以是例如具有各种配置的PC,诸如膝上型PC、平板PC或桌面PC、工作站、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家用电器、或者游戏机(相当于数个具有存储、计算、显示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智能设备);
在图1中,示出了使用终端设备200a的用户U11、使用终端设备200b的用户U12、使用终端设备200c的用户U21和使用终端设备200d的用户U22,终端设备200a至200d被信息处理设备100(相当于控制器)编组成一个或更多个群组,作为一个示例,终端设备200a和200b可以编组成同一群组;在该情况下,用户U11和U12能够浏览或编辑各个终端设备上的同一内容;同样地,终端设备200c和200d可以被编组成同一群组,在该情况下,用户U21和U22能够浏览或编辑各个终端设备上的同一内容(相当于任何一个时刻,系统里只有一个智能设备能够成为控制器,其余的都是播放器,控制器以群为基本单位,对其他设备发布指令,完成某个协同任务);
信息处理设备100还可以是参与群组工作的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相当于设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播放器可以在下一时刻变成控制器),替选地,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分离提供的设备,用于协助群组工作;图1示出了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U0,用户U0可以是信息处理设备100编组的任何群组的用户,或者是具有对于多个(或所有)群组的特殊权限的超级用户;
信息处理设备100的通信单元110定期地执行UPnPDA的发现功能的广告,并且多播NOTIFY消息;在该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支持UPnP,例如,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通过使用UPnP的寻址功能和发现功能来获取IP地址以检测网络上的另一设备;编组单元160经由通信单元110从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多个终端设备200接收UPnP描述,并且基于接收到的描述中包括的群组信息将多个终端设备200编组成一个或更多个群组(相当于控制器遵循UPNP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等待其它设备回音,对每个会回复的设备,把设备分成群,控制器可以继续监控其他设备状况);
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使用UPnP的API来管理内容的存储和提供,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之间的信息传送典型地经由SSDP(简单服务发现协议)消息来执行,用于该规范中描述的群组工作的机制通过扩展该UPnP来实现,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可以根据基于UPnP开发的DLNA指南来实现,可以进一步增加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相当于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与内容均不再受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规则限制);
媒体服务器具有管理来自存储内容的数据库(DB)的内容的提供的功能,此外,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均具有用于控制媒体服务器的MS控制点功能,同时,终端设备200作为媒体呈递器(MR)操作,媒体呈递器具有呈递媒体服务器提供的内容的功能,尽管图2中没有示出,但是信息处理设备100也可以作为媒体呈递器操作,此外,信息处理设备100具有用于控制媒体呈递器的MR控制点功能(对比文件1中的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可以互换角色,因此此处相当于至少有一个智能设备具有控制其它设备的能力;其他设备都具有被控制显示某种媒体或流媒体内容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能力,当一个设备在担当控制其它设备的角色时,我们称之为控制器,当一个设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播放器);
通信单元110是与支持UPnP的多个终端设备200通信的通信接口,通信单元110可以是例如符合诸如IEEE802.11a/b/g/n的无线LAN方案(相当于建立一个本地无线WiFi网络)、或者诸如UWB或Zigbee的无线PAN方案的无线通信接口;
内容管理单元170向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通知所选择的内容的URI(相当于控制器对群发出控制指令,指令包括设定数据源地址),这里的通知可以通过例如执行如下动作来执行:UPnPAV的设定AV输送URI,随后,内容管理单元170指令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呈递URI已被通知的内容,这里的指令可以通过执行如下动作(相当于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来发出:UPnPAV的播放,在接收到呈递指令时,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中的每个的内容处理单元270访问通知的URI以获取内容,并且呈递所获取的内容(相当于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播放器发送指令,播放器收到指令后,按照约定规则执行动作,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技术内容相比,其区别仅在于:1)系统包括至少一个WiFi路由器,至少有一个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数据服务器具有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固定地址,至少可以提供HTML服务,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播放器接收到用户指令后,按要求向数据服务器发送指令,从数据服务器取得媒体或媒体流播放;2)控制器以问答方式询问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把设备分成群,包括结合环境信息动态决定分群,规则以编程方式实现;控制器对群发出的控制指令还包括与数据服务器对接、读取设备当前态势和状况,改变播放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输出解释度;3)控制器群发指令方式在于,包括:i.使用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群;ii.总线程数可根据系统硬件配置作限制;iii.顺序处理一个群内的每个设备;iv.以群为单位处理出错,一个群内任何一个设备出错即认为该群指令发送失败。
基于上述区别特征,该权利要求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构建网络以及控制器与被控设备之间如何实现交互。
对于区别1),在网络通信领域所公知的是通常用WiFi路由器实现WiFi网络,在WiFi网络中设置路由器来实现各个设备的连网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在网络通信领域常用服务器来存储大容量数据,HTML也是常用协议,因此设置具有固定地址、可以通过WiFi网络访问数据服务器,以为播放器提供HTML服务,接收播放器的指令,按HTML规则响应服务请求,以使播放器从数据服务器中获得用于播放的媒体流,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2),在进行设备组网时,通常会以问询的方式来发现周围的可进行组网的设备。通过问询的方式来获取被发现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登记符合要求的服务和设备,并据此对设备进行分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相应服务,可以根据通过编程的方式来预设规则,按照预设规则对分组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根据组内成员的当前位置、信号质量等环境信息,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此外,控制设备在与被控设备通信时,通常会获取被控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以及时调整控制策略,例如改变被控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或者输出解释度等,同时还会以控制指令的形式实现被控设备与数据服务器的对接,获取所需的数据内容,这也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对于区别3),在进行一对多控制时,可以根据系统硬件配置的处理能力,通过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被控对象,如果被控对象为一个群组,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群内的每个设备,为了能够保证执行效率和执行的可靠性,当群组内出现指令发送失败或者指令执行错误时,对群组内的每个设备再重新发送指令,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由此可知,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得出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此,该权利要求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2引用权利要求1,其附加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1公开(参见对比文件1的说明书第17-37段、第47-56段、第65-71段、第95-129段,图1-6、21-22):
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使用UPnP的API来管理内容的存储和提供,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之间的信息传送典型地经由SSDP(简单服务发现协议)消息来执行,用于该规范中描述的群组工作的机制通过扩展该UPnP来实现,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可以根据基于UPnP开发的DLNA指南来实现,可以进一步增加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相当于智能设备之间是通过约定的规则,相互发现、识别,建立与控制器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约定一般是公共协议,UPNP协议,或它的扩展,DLNA协议,后者是个类似UPNP协议的私有协议)。
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所规定的创造性。
3.权利要求3引用权利要求1或2,其部分附加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1公开(参见对比文件1的说明书第17-37段、第47-56段、第65-71段、第95-129段,图1-6、21-22):
信息处理设备100的通信单元110定期地执行UPnP DA的发现功能的广告,并且多播NOTIFY消息;在该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支持UPnP,例如,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通过使用UPnP的寻址功能和发现功能来获取IP地址以检测网络上的另一设备(相当于各个设备启动以后,遵循UPNP协议或类似协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网络上发布自身在等待的信息,直到被控制器发现,对设备分类);
在图1中,示出了使用终端设备200a的用户U11、使用终端设备200b的用户U12、使用终端设备200c的用户U21和使用终端设备200d的用户U22,终端设备200a至200d被信息处理设备100(相当于控制器)编组成一个或更多个群组,作为一个示例,终端设备200a和200b可以编组成同一群组;在该情况下,用户U11和U12能够浏览或编辑各个终端设备上的同一内容;同样地,终端设备200c和200d可以被编组成同一群组,在该情况下,用户U21和U22能够浏览或编辑各个终端设备上的同一内容(相当于每一类别单独成为一个群,是控制器控制的基本单位,群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设备)。
此外,在进行设备组网时,通常会以查询问答的方式来发现周围的可进行组网的设备。通过问询的方式来获取被发现设备的服务种类、能力,确定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能力范围,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所规定的创造性。
4.权利要求4引用权利要求1,其部分附加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1公开(参见对比文件1的说明书第17-37段、第47-56段、第65-71段、第95-129段,图1-6、21-22):
内容管理单元170向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通知所选择的内容的URI,这里的通知可以通过例如执行如下动作来执行:UPnPAV的设定AV输送URI,随后,内容管理单元170指令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呈递URI已被通知的内容,这里的指令可以通过执行如下动作(相当于启动一个动作,改变播放设备内部状态)来发出:UPnP AV的播放,在接收到呈递指令时,终端设备200a、200b、200c和200d中的每个的内容处理单元270访问通知的URI以获取内容,并且呈递所获取的内容(相当于播放器收到指令以后,根据约定规则解释指令,执行包括设定数据源地址,启动一个动作);
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使用UPnP的API来管理内容的存储和提供,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之间的信息传送典型地经由简单服务发现协议SSDP消息来执行,用于该规范中描述的群组工作的机制通过扩展该UPnP来实现,信息处理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可以根据基于UPnP开发的DLNA指南来实现,可以进一步增加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相当于播放器解释指令所遵循的约定无需符合之前为设备间相互发现和识别而使用的UPNP或类似协议,获取媒体数据和媒体流可以使用一般HTML服务或使用共享的文件系统,而不是特定的UPNP服务器)。
此外,控制设备在与被控设备通信时,通常会获取被控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以及时调整控制策略,例如改变被控设备的一些属性、权限或者输出解释度等,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所规定的创造性。
5.权利要求5-8请求保护一种由单个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多个设备的系统,权利要求5-8为与方法权利要求1-4相对应的产品权利要求。基于上述对权利要求1-4的审查意见,相应地,权利要求5-8也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三)对复审请求人相关意见的答复
对于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4月18日陈述的意见,合议组认为:
对于意见1),用户定义分组和系统自主分组之间的区别仅仅只是执行分组的方式不同,系统自主分组同样需要由用户对分组的规则进行设置,例如设置成根据环境的变化、信号质量的变化、人数的变化、距离的远近变化等等,系统再根据用户的规则设置来执行分组。用户定义分组和系统自主分组都是本领域常见的分组方式,使用系统自主分组并没有代表实质的进步。
对于意见2),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成员加入或退出小组。例如,分组的规则之一是基于区域进行,那么成员当前位置这样的环境信息就会影响分组。在进行设备分组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由控制器进行组内成员的管理,例如,在自组网络中,自组网的发起设备根据自组网中成员的当前位置,以及检测到的信号传输质量来对成员进行管理,将信号传输质量较差和/或距离较远的成员进行删除,并更新成员的信息,以提升组网效率以及组内设备间的通信质量,满足群体的业务需求,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对于意见3),在进行一对多控制时,可以根据系统硬件配置的处理能力,通过独立线程并发处理每一个被控对象,例如在演示教学系统中,老师可以通过点击演示教学系统中的推送按钮来触发独立线程,同时向选中的多个学生终端发送作业数据或者视频数据,这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在对群组内的多个设备进行控制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控制,这是常见的处理方式,例如在演示教学系统中,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依次进行控制,这也是本领域的惯用手段。
综上所述,合议组对于复审请求人的意见不予支持。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9月30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