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创造名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法及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9463
决定日:2019-09-06
委内编号:1F261110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410676592.9
申请日:2014-11-24
复审请求人:武汉大学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贾晶晶
合议组组长:潘圆圆
参审员:刘杰
国际分类号:G01R31/0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具有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则该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410676592.9,名称为“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法及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武汉大学。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11月24日,公开日为2015年03月04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质审查部门于2018年06月11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2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4年11月24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附图第1-2页,说明书第1-10页;2018年01月3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项。驳回决定中引用了如下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CN 102522828A,公开日为2012年06月27日。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一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一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根据检测检验过程的需要,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和人机交互单元(40)的输入,并通过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实现检测检验功能;
一人机交互单元(40):包括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用于参数设置、检测检验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
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 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工作原理是:
(1)检验检测控制A1;
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2)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
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3)数据库管理A3;
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4)系统管理A4;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系统维护、文件管理、数据备份、数据保存、数据更新、数据修改等功能;
(5)人机交互A5;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参数设置、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6)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的输入、添加、修改和删除;检测检验报告的生成;
(7)查询与显示A7;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查询和显示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检测检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
(8)性能检验检测A8;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性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9)功能检验检测A9;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功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10)参数设置A10;
与检验检测控制A1和人机交互A5连接,用于人工操作输入和修改系统参数和检测检验参数;
(11)模拟负荷控制A11;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12)模拟电源控制A12;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13)用户信息管理A13;
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用户自定义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和性能、试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的管理;
(14)实时数据库A14;
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实时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实时数据;
(15)模型数据库A15;
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等模型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模型数据;
历史数据库A16;
其中,所述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的输入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出;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的输出分别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的输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的输出分别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的专用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连接人机交互单元(40)的输入/输出。
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由工控机、通信接口与工控总线、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入模块、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出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出模块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组成,实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案的自动生成和方案实施。”
驳回决定中具体指出:独立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在于:1)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方法具体应用于智能电网中。2)人机交互单元具体包括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用于参数设置、检测检验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检测检验控制单元和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电源装置、待检装置以及人机交互单元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3)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连接和交互关系和工作原理。上述区别是在对比文件1公开内容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容易想到的。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以获得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关于创造性的规定。从属权利要求2附加技术特征部分被对比文件1公开,其余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2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9月1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涉及:增加了方法权利要求1,在原装置权利要求中加入了说明书中的部分技术特征,删除了原从属权利要求2。同时复审请求人在意见陈述中提供以下附件:一、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报告,项目名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14年11月01日)。二、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结题材料(2014年11月)。三、东营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化计划书。四、湖北省重点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项目任务书(2012年12月)。五、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项目名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04月28日)。提出复审请求时提交的权利要书如下:
“1. 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补偿装置控制器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入分别对应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出;将补偿装置各电容器组的电压和电流检测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模拟量输入端;将补偿装置控制器的投切控制开关量输出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开关量输入端;
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
选取或输入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
将补偿装置控制器输入的三相系统电压和电流分别接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负荷的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模拟实际负荷的功率和功率因数,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补偿功能和性能;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电压和电流模拟当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时,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保护功能和性能;
其中,动态补偿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包括有效解决智能设备快速响应的功能和性能;
其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被检装置控制单元接入检测检验系统;将补偿装置控制器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入分别对应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出;将补偿装置各电容器组的电压和电流检测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模拟量输入端;将补偿装置控制器的投切控制开关量输出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开关量输入端;当补偿装置容量大于检测检验供电系统所提供的容量时, 补偿装置的主回路电力电子开关应退出运行,即:将保护电力电子开关的快速熔断器拔出;
步骤2,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将现有部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已经事先存放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在完成步骤1后,从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选取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如果待检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找不到,则需要将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模输入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
步骤3,选取或输入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将现有部分常见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需要检测检验的功能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已经事先存放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在完成步骤2后,从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选取检测检验的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如果待检项目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在检测检验系统的功能性能库A15中找不到,则需要将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模输入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
步骤4,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通过“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模块设置检测检验的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等信息;检测检验系统将根据所选取的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进行匹配,自动生成检测检验方案,如果方案无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方案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确认;如果方案有问题,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需要完善的信息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通过“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模块设置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直至方案无误;当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方案无误”后,操作人员对方案进行确认; 当方案确认无误后,检测检验系统将根据所选取的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自动实施检测检验方案;将补偿装置控制器输入的三相系统电压和电流分别接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负荷的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模拟实际负荷的功率和功率因数,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补偿功能和性能;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电压和电流模拟当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时,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保护功能和性能;如果方案实施无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试验结果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确认和保存;如果方案实施有问题,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需要调整的参数和试验条件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通过显示指定的接口进行补充和完善,补充完善后再进行试验,直至方案实施无误;
步骤5,检测检验信息管理与检测检验报告生成;当方案实施完毕后,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检测检验项目完成是否生成检测报告?”,如果确认“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所生成检测报告,需要打印时,确认打印;如果确认“否”,则检测检验系统将试验结果保存于检测检验信息管理与检测检验报告生成。
2. 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检测检验控制单元:根据检测检验过程的需要,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和人机交互单元的输入,并通过应用软件功能模块实现检测检验功能;
其中,所述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入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出;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出分别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出分别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专用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连接人机交互单元的输入/输出;
其中,动态补偿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包括有效解决智能设备快速响应的功能和性能;
其中,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入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出;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出分别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出分别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专用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连接人机交互单元40的输入/输出;总体中涉及的具体系统硬件模块:
(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2)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3)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由工控机、通信接口与工控总线、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入模块、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出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出模块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 组成,根据检测检验过程的需要,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和人机交互单元的输入输出,并通过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实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案的自动生成和方案实施;
(4)人机交互单元;包括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用于参数设置、检测检验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5)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包括检验检测控制A1、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
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工作原理是:
(1)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2)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3)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4)系统管理A4;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系统维护、文件管理、数据备份、数据保存、数据更新、数据修改等功能;
(5)人机交互A5;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参数设置、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6)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的输入、添加、修改和删除;检测检验报告的生成;
(7)查询与显示A7;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查询和显示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检测检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
(8)性能检验检测A8;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性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9)功能检验检测A9;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功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10)参数设置A10;与检验检测控制A1和人机交互A5连接,用于人工操作输入和修改系统参数和检测检验参数;
(11)模拟负荷控制A11;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12)模拟电源控制A12;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13)用户信息管理A1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用户自定义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和性能、试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的管理;
(14)实时数据库A14;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实时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实时数据;
(15)模型数据库A15;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等模型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模型数据;
(16)历史数据库A16;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历史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历史数据。”
复审请求人认为:(1)对比文件1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控制方式不同,检测对象不同。对比文件1中的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的切换动作是受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控制,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根据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作出相应的投切动作。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动态可调节模拟负荷的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模拟实际负荷的功率和功率因数。(2)对比文件1和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系统构成不同。对比文件1中的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并不能对应于本申请中小功率动态可调模拟负荷和电源,对比文件1中并没有提供任何负载模拟设备。(3)复审请求人在意见陈述书中提供了上述附件,以此证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实用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0月08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复审请求人又于2018年10月24日提交了复审无效宣告程序补正书,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涉及:删除了独立权利要求1,2中的部分技术特征,同时使方法权利要求2引用装置权利要求1。新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检测检验控制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入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出;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输出分别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和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的输出分别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专用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连接人机交互单元的输入/输出;总体中涉及的具体系统硬件模块:
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由工控机、通信接口与工控总线、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入模块、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出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出模块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组成,根据检测检验过程的需要,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和人机交互单元的输入输出,并通过应用软件功能模块实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案的自动生成和方案实施;
人机交互单元;包括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用于参数设置、检测检验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包括检验检测控制A1、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 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
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工作原理是:
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与检验检测控制A1、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 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待检装置控制器的电容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和投切状态信号接口连接,用于向检验检测控制A1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
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和历史数据库A16连接,用于通过检验检测控制A1向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关数据;
系统管理A4;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系统维护、文件管理、数据备份、数据保存、数据更新、数据修改等功能;
人机交互A5;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参数设置、信息输入、显示和打印;
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的输入、添加、修改和删除;检测检验报告的生成;
查询与显示A7;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查询和显示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检测检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
性能检验检测A8;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性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功能检验检测A9;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人工操作各功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
参数设置A10;与检验检测控制A1和人机交互A5连接,用于人工操作输入和修改系统参数和检测检验参数;
模拟负荷控制A11;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
模拟电源控制A12;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动态调节单相和三 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用户信息管理A1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用户信息、检测检验项目、用户自定义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和性能、试验数据、检测检验报告等信息的管理;
实时数据库A14;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实时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实时数据;
模型数据库A15;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等模型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模型数据;
历史数据库A16;通过数据库管理A3与检验检测控制A1连接,用于存放历史数据,并向各功能模块提供所需的历史数据。
2.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进行检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被检装置控制单元接入检测检验系统;将补偿装置控制器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入分别对应连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出;将补偿装置各电容器组的电压和电流检测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模拟量输入端;将补偿装置控制器的投切控制开关量输出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开关量输入端;当补偿装置容量大于检测检验供电系统所提供的容量时,补偿装置的主回路电力电子开关应退出运行,即:将保护电力电子开关的快速熔断器拔出;
步骤2,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将现有部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已经事先存放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 中,在完成步骤1后,从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选取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如果待检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找不到,则需要将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模输入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
步骤3,选取或输入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将现有部分常见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需要检测检验的功能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已经事先存放在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在完成步骤2后,从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中选取检测检验的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如果待检项目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在检测检验系统的功能性能库A15中找不到,则需要将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检测检验规则和试验条件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模输入检测检验系统的模型数据库A15;
步骤4,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通过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模块设置检测检验的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等信息;检测检验系统将根据所选取的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进行匹配,自动生成检测检验方案,如果方案无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方案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确认;如果方案有问题,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需要完善的信息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通过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模块设置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直至方案无误;当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方案无误”后,操作人员对方案进行确认;当方案确认无误后,检测检验系统将根据所选取的试验项目、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等信息自动实施检测检验方案;将补偿装置控制器输入的三相系统电压和电流分别接入动态可调模拟负荷或动态可调模拟电源,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 负荷的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模拟实际负荷的功率和功率因数,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补偿功能和性能;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电压和电流模拟当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时,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保护功能和性能;如果方案实施无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试验结果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确认和保存;如果方案实施有问题,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将需要调整的参数和试验条件显示出来,待操作人员通过显示指定的接口进行补充和完善,补充完善后再进行试验,直至方案实施无误;
步骤5,检测检验信息管理与检测检验报告生成;当方案实施完毕后,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检测检验项目完成是否生成检测报告?”,如果确认“是”,则检测检验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所生成检测报告,需要打印时,确认打印;如果确认“否”,则检测检验系统将试验结果保存于检测检验信息管理与检测检验报告生成。”
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6月14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系统和方法,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区别在于:1)包括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检测检验控制单元连接并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的输出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2)检测检验控制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的具体实现;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还包括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查询与显示A7、模拟负荷控制A11、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以及各个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但上述区别是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容易想到的,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请求保护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进行检验的方法,关于权利要求2的方法步骤,对比文件1未公开:1)步骤1中将补偿装置各电容器组的电压和电流检测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模拟量输入端;当补偿装置容量大于检测检验供电系统所提供的容量时,补偿装置的主回路电力电子开关应退出运行,即:将保护电力电子开关的快速熔断器拔出;2)步骤2和3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具体方法;步骤4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及其具体方法以及步骤5的具体方法。但上述区别是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容易想到的,因此在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2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合议组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进行了回应。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7月02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但未修改申请文件。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8年10月24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经查,其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针对的审查文本是:申请日2014年11月24日提交的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附图第1-2页,说明书第1-10页;2018年10月2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2项。
具体理由的阐述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具有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则该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参见说明书第0021-0036段、附图1-3),包括: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相当于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和上位机(两者相当于检测检验控制单元),人机交互界面(相当于人机交互单元);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的输入连接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控制器的输出;上位机的输出连接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的输入;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连接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控制器的输入;上位机的专用人机交互输入/输出连接人机交互界面的输入/输出;总体中涉及的具体系统硬件模块:
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能输出0~300V相电压、0~24A相电流、2~31次谐波,且能模拟输出电网工况和断相、失压、失流、反极性的电力故障,三相功率输出的准备度为0.05%RG,频率输出准确度达0.002Hz,电压/电流输出准确度达0.05%,相位输出准确度达0.05°,每相带负载能力为25VA,频率输出范围为35Hz~75Hz的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即公开了: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相当于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电源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电源或谐波源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系统电压、系统电流和谐波电源;
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由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和上位机组成,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包括16路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输出和32路复合开关量输入;根据检测检验过程的需要,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和上位机控制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输入输出,并通过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相当于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实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案的自动生成和方案实施;
人机交互界面:包括显示器,用于参数设置、检测检验信息输入、显示;
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分为通信层、数据逻辑层和表现层;通讯层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数据向上传递给数据逻辑层和将数据逻辑层封装的帧发出去,该层的实现技术主要采用多线程异步传输技术和USB通信技术;数据逻辑层主要负责数据解析、数据封装、数据存储、逻辑判断和数据校验,将通信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解析、判断、检验、存储后再发送到表现层,并将表现层传输来的数据按通信协议要求进行帧封装后发送给通信层;表现层主要负责接收外部输入命令和显示检测结果,是人机交互界面;同时通过该软件实现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a-g。即公开了:检验检测控制A1中检验检测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显示;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中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人机交互A5中参数设置、信息输入、显示;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中检测检验报告的生成;性能检验检测A8中人工操作各性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功能检验检测A9中人工操作各功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参数设置A10中用于人工操作输入和修改系统参数和检测检验参数;模拟电源控制A12及相关功能。
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1)包括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调节单相和三相负荷的频率、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大小,输出任意负荷电压、电流波形,用于在检测检验过程中替代实际负荷;检测检验控制单元连接并控制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的输出连接待检装置控制器的输入。2)检测检验控制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的具体实现;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还包括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查询与显示A7、模拟负荷控制A11、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以及各个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
根据该区别技术特征,本申请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无功补偿检测时模拟电网实际负载,以及如何完善无功补偿检测的功能。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23段):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是能输出0~300V相电压、0~24A相电流、2~31次谐波,且能模拟输出电网工况和断相、失压、失流、反极性的电力故障。即对比文件1中的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不仅能实现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功能,同样可以模拟出电网中的各种不同工况。同时,在本领域中,利用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产生所需负载、得到所需电网工况,是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更真实模拟电网中的实际负载,有动机利用现有的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以实现对比文件1中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中模拟不同工况的功能。此外,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的具体功能以及与检测系统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检测的需要,在对比文件1公开的上述软件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常用的检测、数据处理手段,可以得到区别技术特征2),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2请求保护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进行检验的方法。而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不具备创造性,具体参见以上评述,此外,对比文件1也公开了一种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参见说明书第0021-0036段、附图1-3):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按图1所述的结构搭建好检测系统,接好各模块之间的连线,给检测系统供电,并启动各模块;即公开了:步骤1,被检装置控制单元接入现场检测系统(相当于检测检验系统);将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相当于补偿装置)控制器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入分别对应连接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相当于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系统电压和三相电流的输出。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根据其检测到电压、电流信号和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做出电容投切、回路异常切除、投切闭锁的动作,并将相应的复合开关量发送给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将相应的标记、时间信息通过以太网方式发送给上位机;即公开了:将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控制器的复合开关量(相当于投切控制开关量)输出信号分别对应接入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的开关量输入端;
b、根据现场情况在上位机上配置好检测项目,并选择自动检测方式;即公开了:步骤3,选取或输入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
c、下载检测项目,上位机按预设检测项目的顺序和相关检测规范(相当于检验标准和指标)的要求发出工作指令,即公开了:步骤2,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
e、上位机分别从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读取检测项目的标准信息和测量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得出检测结果,完成一个检测项目;f、系统自动进入下一个检测项目,如此循环;g、所设检测项目全部完成后,输出检测报告,自动检测结束。即公开了:步骤4,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步骤5,检测检验信息管理与检测检验报告生成。
可见,关于权利要求2的方法步骤,对比文件1未公开:1)步骤1中将补偿装置各电容器组的电压和电流检测信号分别对应接入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的模拟量输入端;当补偿装置容量大于检测检验供电系统所提供的容量时,补偿装置的主回路电力电子开关应退出运行,即:将保护电力电子开关的快速熔断器拔出;2)步骤2和3选取或输入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以及具体方法;步骤4检测检验方案自动生成与实施及其具体方法以及步骤5的具体方法。
对于上述区别1),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36-0047段,附图3),零电流保护功能检测就是三相电流的某一相电流为零时,检测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的电容的退出方法和动作响应时间。在对比文件1公开的上述通过调整电容容量进行动态补偿的方式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结合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得到区别技术特征1)的内容无需本领域技术人员付出创造性劳动。
对于上述区别2),在本领域中,选择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待检测的功能和性能来进行检测或试验为本领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具体选择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具有自定义检测方法和经典方法选择、全自动检测和手动检测选择、数据存储的功能(参见说明书第0027段),并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参见说明书0026段)。由于对比文件1公开的系统具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而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具有“自定义检测方法”和“人机交互界面”则表明该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能通过自定义的方式输入相关的参数和指标。因此,为方便操作并提高检测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预先将相关“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指标”以及“被检装置的待检功能和性能”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于检测系统中,以便在步骤1完成后能直接选取,且考虑到测试的兼容性和多样性,用户还可通过自定义方式进行输入。而根据所选取和设置的相关信息进行匹配来生成检测检验方案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具体选择“试验目的、试验顺序、试验条件及应满足的参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信息”进行匹配生成检测检验方案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由于对比文件1公开的检测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该公知常识能够想到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检测检验方案进行显示、确认、补充和完善,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显示来处理检测检验报告和保存试验结果。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2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2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对复审请求人相关意见的评述
(1)复审请求人认为: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不属于同一种设备检测领域,不属于同一种检测方法,前者属于智能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设备检测检验领域,后者属于传统电网静态低压无功补偿设备检测领域;对比文件1中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是采用接触器或机械开关控制电容器组投切的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特点是电容器需要放电时间(1至3分钟)、响应时间慢(1至2秒钟)(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0045]段)、电容器等容量循环投切(先切除先投入,后切除后投入,以便电容器放电)(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0014]段)、电容器切除时间间隔长(1至2秒钟)(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第[0046]-[0047]段)。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检测对检测设备的采样速度、精度和采样算法和控制算法的要求较低,在设备采购市场和有关技术杂志、会议、媒体等可以获取满足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检测要求的相关设备和算法信息。本申请涉及智能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检测领域和检测检验方法。本申请智能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设备的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检验,需要对检测设备的采样速度、精度和采样算法和控制算法的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与智能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设备的特性相匹配,例如:电容器无需放电、响应时间快(0.02秒钟)、电容器编码投切(一次性组合投切)、电容器切除时间间隔短(0.02秒钟),需要专门的检测检验数据采集电路和检测检验算法,这些在设备采购市场和有关技术杂志、会议、媒体等无法获取。这方面的发明在本申请权利要求和说明书附图3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的A1、A2、A8和A9所示,而对比文件1没有涉及该内容。
对比文件1没有披露的通过设置动态可调模拟电源的三相电压和电流模拟当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时,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保护功能和性能。本申请的检验方法是特定的技术标准,例如:专利技术国家标准GB/T25839-2010《零过渡过程低压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或用户给定的非通用技术标准,对被检测检验对象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观察、测量和试验,并将结果与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判断每项功能和性能与否合格。而特定的技术标准和用户给定的非通用技术标准,均需要将其检验方法,包括:观察、测量和试验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和控制算法,置放到检测检验装置中,对比文件1没有这方面内容,其它技术杂志和媒体也未见这方面的报道。
对此,合议组认为:首先,对比文件1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用于介绍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系统的实施方式,并非对对比文件1中检测系统的性能限定,也就是说,实施例中的各项参数并非该检测系统所能测量的上限。同时,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未记载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能达到的性能指标,仅根据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得到如复审请求人所讲的“电容器无需放电、响应时间快(0.02秒钟)、电容器编码投切(一次性组合投切)、电容器切除时间间隔短(0.02秒钟)”的技术效果。而对比文件1中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系统与本申请中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的结构相近,同样可以按设计要求对电容器投切开关的状态量,进行对比分析,做出电容投切、回路异常切除、投切闭锁的动作正确性判断。
其次,对比文件1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23段):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相当于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能输出0~300V相电压、0~24A相电流、2~31次谐波,且能模拟输出电网工况和断相、失压、失流、反极性的电力故障,三相功率输出的准备度为0.05%RG,频率输出准确度达0.002Hz,电压/电流输出准确度达0.05%,相位输出准确度达0.05°,每相带负载能力为25VA,频率输出范围为35Hz~75Hz的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确定该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具有“模拟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的能力,因此,根据实际检测的需要将其应用于“模拟当系统电压和电流越限、谐波超标时,检测检验补偿装置的保护功能和性能”,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
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27,0031段):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具有自定义检测方法和经典方法选择、全自动检测和手动检测选择的功能,按预设的检测规范进行监测。即对比文件1给出了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规范进行检测的技术启示。在本领域中,选择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待检测的功能和性能来进行检测或试验为本领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具体选择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
(2)复审请求人认为:本申请是通过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多年科学研究和样机开发,提炼出来的核心技术,即: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方法和创新型一体化集成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即:包括全部为自行研制的动态可调模拟负荷装置(10)、动态可调模拟电源装置(20)、检测检验控制单元(30)、人机交互单元(40)的输入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实现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检验功能。而对比文件1采用市面上可以购买的通用设备,即:上位机、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组成,通过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的检测功能(计算机程序算法可以在技术杂志、媒体上获取)。复审请求人研制的创新型一体化集成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检验系统及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在市面上和技术杂志、媒体上无法获取,仅仅采用“公知技术”和“常规技术手段”也无法实现,因此,本申请权利要求2具有明显的创造性。
对此,合议组认为:权利要求是否符合创造性标准,跟其项目来源,是否能在市场上获得,并没有直接联系,判断创造性的依据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3)复审请求人认为:复审请求人研制的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由工控机、通信接口与工控总线、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入模块、多路同步独立通道模拟量输出模块、多路光电隔离开关量输出模块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组成,既有开关量的输入/输出,又有模拟量的输入/输出,而对比文件1只有开关量的输入/输出,即: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根据其检测到电压、电流信号和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做出电容投切、回路异常切除、投切闭锁的动作,并将相应的复合开关量发送给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将相应的标记、时间信息通过以太网方式发送给上位机;
复审请求人研制的检测检验控制单元通过上位机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等7个组成部分功能设备协调工作,实现复杂的智能电网动态补偿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检验控制功能,即:按各种不同的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信息,做出的各种不同技术指标和功能性能的质量情况的判断。而对比文件1通过上位机和发明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实现简单的低压无功补偿终端检测功能,即:做出电容投切、回路异常切除、投切闭锁的动作正确性判断。因此,本申请具有明显的创造性。
对此,合议组认为: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07段):检测检验控制单元:由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和上位机组成,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包括16路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输出和32路复合开关量输入。即对比文件1公开了: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和上位机(两者相当于检测检验控制单元)根据其检测到电压、电流信号和电容器投切开关状态量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本领域中,通过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对待测装置进行控制或检测,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公开的通过开关量输入/输出对待测装置进行控制或检测内容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检测的需要,加入模拟量的输入/输出进行相应的控制或检测,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
对比文件1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29-0035段):b、根据现场情况在上位机上配置好检测项目,并选择自动检测方式;c、下载检测项目,上位机按预设检测项目的顺序和相关检测规范的要求发出工作指令;e、上位机分别从三相交流多功能标准源、低压无功补偿终端遥信遥控盒、被检低压无功补偿终端读取检测项目的标准信息和测量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得出检测结果,完成一个检测项目;f、系统自动进入下一个检测项目,如此循环;g、所设检测项目全部完成后,输出检测报告,自动检测结束。即公开了本申请中的按照按各种不同的技术指标、功能性能、检测检验规则信息,做出的各种不同技术指标和功能性能的质量情况的判断。其余软硬件模块具体实现形式,是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4)复审请求人认为:复审请求人研制的应用软件功能模块(A)包括检验检测控制(A1)、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其连接和交互关系是:检验检测控制(A1)与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数据库管理(A3)、系统管理(A4)和功能模块组:人机交互(A5)、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查询与显示(A7)、性能检验检测(A8)、功能检验检测(A9)、参数设置(A10)、模拟负荷控制(A11)、模拟电源控制(A12)、用户信息管理(A13)、实时数据库(A14)、模型数据库(A15)、历史数据库(A16)相连接,实现检测检验的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查询、显示和打印。而对比文件1的上位机是装有基于Visual C 2010 编程语言开发的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的便携式电脑。没有对开发的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做任何披露。因此,本申请具有明显的创造性。
对此,合议组认为:首先,权利要求中并未记载上位机使用的编程语言和采用的硬件,因此对比文件1中“上位机是装有基于Visual C 2010编程语言开发的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的便携式电脑”并不能作为与权利要求的区别。
其次,对比文件1中还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0026-0036段):低压无功补偿终端现场检测软件,分为通信层、数据逻辑层和表现层;通讯层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数据向上传递给数据逻辑层和将数据逻辑层封装的帧发出去,该层的实现技术主要采用多线程异步传输技术和USB通信技术;数据逻辑层主要负责数据解析、数据封装、数据存储、逻辑判断和数据校验,将通信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解析、判断、检验、存储后再发送到表现层,并将表现层传输来的数据按通信协议要求进行帧封装后发送给通信层;表现层主要负责接收外部输入命令和显示检测结果,是人机交互界面;同时通过该软件实现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a-g。即公开了:检验检测控制A1中检验检测信息输入输出、方案的自动生成和实施、检测检验数据和结果的保存、显示;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A2中提供检测检验过程所需要的实时数据;人机交互A5中参数设置、信息输入、显示;信息管理与报告生成A6中检测检验报告的生成;性能检验检测A8中人工操作各性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功能检验检测A9中人工操作各功能检验检测项目的完成;参数设置A10中用于人工操作输入和修改系统参数和检测检验参数;模拟电源控制A12及相关功能。此外,其余功能模块及其实现的功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测量需要,根据本领域常用的检测、数据处理手段,即可实现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复审请求人陈述的本申请具备创造性的理由不成立。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6月11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