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创造名称: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及装置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9747
决定日:2019-09-09
委内编号:1F248134
优先权日:2016-04-29
申请(专利)号:201610338616.9
申请日:2016-05-19
复审请求人: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无牙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郝霏霏
合议组组长:王艳妮
参审员:张艳艳
国际分类号:G01S13/9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公知常识所容易想到的,则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610338616.9,名称为“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无牙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05月19日,优先权日为2016年04月29日,公开日为2016年10月26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质审查部门于2018年02月27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申请,其理由是:权利要求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并在其他说明部分指出权利要求1-3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2016年05月1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4页、说明书附图第1-2页、说明书摘要以及摘要附图,2017年12月25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驳回决定中引用了如下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主动毫米波安检成像算法及系统研究”,任百玲,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第4期,第31-37页,公开日:2015年04月15日。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其中,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
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
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
所述发射信号为线性调频信号:
对应的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为:
sR(x′,y′;t)=σ(x,y,z)sT(t-τd),
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x′,y′,z′)为天线孔径中心的位置坐标,(x,y,z)为被扫描目标的位置坐标,σ(x,y,z)为被扫描目标 的反射系数,τd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sT(t-τd)为t-τd时刻的发射信号,τ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R(τ)为τ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R(τ τd)表示在τ τd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c为光速;
将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用参数τc表示延迟时间,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所述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所述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包括:
将第一中间信号与预设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复共轭相乘,以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
sc(t)=exp(-jπK(t-τc)2);
得到的第二中间信号为:
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包括:
将原始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
将所述发射时间表示代换带入第二中间信号的表达式中,并对信号沿x′方向和y′m(y′m=vτm=vmTy)方向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得第三中间信号:
其中,Rc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的过程中还包括:
将高度向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所述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之前还包括:
利用驻定相位原理对所述第三中间信号进行化简,得到化简后信号;并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对化简后信号中的散射点的距离弯曲进行校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函数为:
其中,y′m=vτm,ky′表示y′方向的波数,kr为总波数;Rc表示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对应的参考距离;τn=nTx,Tx为发射脉冲周期,n=0,1,…,N-1,N为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包括:
通过预设的第二滤波函数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所述第二滤波函数为:
kx′,ky′分别表示x′,y′方向的波数,kr为总波数;Rref为天线孔径中心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4. 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去调频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其中,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
补偿模块,用于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压缩模块,用于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
图像重建模块,用于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所述去调频模块包括:
延时子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
去调频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
所述发射信号为线性调频信号:
对应的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为:
sR(x′,y′;t)=σ(x,y,z)sT(t-τd),
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x′,y′,z′)为天线孔径中心的位置坐标,(x,y,z)为被扫描目标的位置坐标,σ(x,y,z)为被扫描目标的反射系数,τd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sT(t-τd)为t-τd时刻的发射信号,τ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R(τ)为τ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R(τ τd)表示在τ τd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c为光速;
将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用参数τc表示延迟时间,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所述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所述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包括:
将第一中间信号与预设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复共轭相乘,以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
sc(t)=exp(-jπK(t-τc)2);
得到的第二中间信号为:
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包括:
将原始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
将所述发射时间表示代换带入第二中间信号的表达式中,并对信号沿x′方向和y′m(y′m=vτm=vmTy)方向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得第三中间信号:
其中,Rc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所述压缩模块还用于:将高度向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所述图像重建模块包括:
化简求解子模块,用于利用驻定相位原理对所述第三中间信号进行化简,得到化简后信号;并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其信噪比;
图像重建子模块,用于对化简求解子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驳回决定认为:1)权利要求4请求保护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基于调频连续波的平面孔径三位成像算法。权利要求4与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在于:在去调频处理进行混频时,采用共轭混频,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然而该区别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其他说明部分指出: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基于调频连续波的平面孔径三维成像算法。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在于:在去调频处理进行混频时,采用共轭混频,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然而该区别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权利要求2-3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此,当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2-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申请人(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04月03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涉及:在权利要求1中增加技术特征“所述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SF(kx′, ky′, z; Rc)=INUFFTz(SF(kx′, ky′, kr; Rc));然后再对信号SF(kx′, ky′, z; 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f(x, y, z)=IFFTx,y(SF(kx′, ky′, z; Rc))”。
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过程在对比文件1中并没有公开,X(ω)、τl、Tj等计算在对比文件1中也没有提到。2)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相比,第二中间信号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过程不同,通过比较相应的公式可知,本申请的公式采用了二次积分。3)本申请是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经过延时处理后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该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而对比文件1是直接将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延迟混频后得到的差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中频信号。4)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相比,滤波过程不同,本申请的滤波过程是“高度变换-第一次滤波-方位变换-第二次滤波”,而对比文件1的滤波过程是“高度变换-第一次滤波-第二次滤波-方位变换”。5)本申请的算法不但可以应用到平面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算法中,在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等场景中也可适用,而对比文件1的算法应用在平面孔径三维成像,本申请算法适用范围要大于对比文件1。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4月26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专利实质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1月11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具体如下:1、权利要求1和4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均在于: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SF(kx′, ky′, z; Rc)=INUFFTz(SF(kx′, ky′, kr; Rc));然后再对信号SF(kx′, ky′, z; 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f(x, y, z)=IFFTx,y(SF(kx′, ky′, z; Rc))。然而,上述区别为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1和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和3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此当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2-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进行了回应。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2月21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涉及:在权利要求1中增加了技术特征“所述方法可以应用到平面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算法或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场景中”。复审请求人认为:1)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相比,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不同。本申请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本申请也进一步强调了该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是对传统算法的重要改进,缩短了重建三维图像所需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重建图像的精确度,产生了很好的技术效果。而对比文件1并未公开该技术特征,并且,对比文件1自始至终说的是利用三维NUFFT运算代替stolt插值和IFFT运算,以取代插值的缺点,这已满足了对比文件1的研究目标,并没有进一步发现和研究三维NUFFT用其他算法代替的动机和必要性,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并没有给出将stolt插值和三维IFFT用一维逆NUFFT和二维IFFT代替的技术启示。2)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相比,适用范围不同,本申请明确指出可以应用到平面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算法中,在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等场景中也可适用。而对比文件1的算法是应用在平面孔径三维成像,其并没有用在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等场景的思路,该思路是本申请发明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合议组于2019年06月25日再次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具体如下:1、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SF(kx′, ky′, z; Rc)=INUFFTz(SF(kx′, ky′, kr; Rc));然后再对信号SF(kx′, ky′, z; 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f(x, y, z)=IFFTx,y(SF(kx′, ky′, z; Rc));所述方法还可应用到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场景中。然而,上述区别为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2、权利要求2和3的附加技术特征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此当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权利要求2-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3、权利要求4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对化简后信号进行的滤波处理用以提高其信噪比。然而该区别为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权利要求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4、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进行了回应。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8月01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复审请求人随后又于2019年08月19日重新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修改涉及:在权利要求1中增加技术特征“插值系数的总数是差值倍数×N”;将权利要求4中的技术特征“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所述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和“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分别修改为“所述去调频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所述补偿模块,用于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和“所述压缩模块,用于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并在权利要求4中增加了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的技术特征,对公式中的明显笔误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和4如下:
“1. 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可以应用到平面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算法或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场景中,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其中,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
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
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
所述发射信号为线性调频信号:
对应的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为:
sR(x′,y′;t)=σ(x,y,z)sT(t-τd),
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x′,y′,z′)为天线 孔径中心的位置坐标,(x,y,z)为被扫描目标的位置坐标,σ(x,y,z)为被扫描目标的反射系数,τd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sT(t-τd)为t-τd时刻的发射信号,τ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R(τ)为τ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R(τ τd)表示在τ τd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c为光速;
将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用参数τc表示延迟时间,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所述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所述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包括:
将第一中间信号与预设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复共轭相乘,以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
sc(t)=exp(-jπK(t-τc)2);
得到的第二中间信号为:
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包括:
将原始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x方 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
将所述发射时间表示代换带入第二中间信号sIF2(x′,y′;t)的表达式中,并对信号沿x′方向和y′m(y′m=vτm=vmTy)方向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得第三中间信号:
其中,Rc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所述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的过程中还包括:
将高度向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所述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之前还包括:
利用驻定相位原理对所述第三中间信号进行化简,得到化简后信号;并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对化简后信号中的散射点的距离弯曲进行校正;
所述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
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
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
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
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插值系数的总数是差值倍数×N;
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
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
SF(kx′,ky′,z;Rc)=INUFFTz(SF(kx′,ky′,kr;Rc));
然后再对信号SF(kx′,ky′,z;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
f(x,y,z)=IFFTx,y(SF(kx′,ky′,z;Rc))。”
“4. 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去调频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其中,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
补偿模块,用于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压缩模块,用于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
图像重建模块,用于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所述去调频模块包括:
延时子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
去调频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所述去调频模块,用于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对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去调频处理,得到第一中间信号,包括:
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将所述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用于转换为不同的差频频率;
所述发射信号为线性调频信号:
对应的所述原始回波信号为:
sR(x′,y′;t)=σ(x,y,z)sT(t-τd),
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x′,y′,z′)为天线孔径中心的位置坐标,(x,y,z)为被扫描目标的位置坐标,σ(x,y,z)为被扫描目标的反射系数,τd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sT(t-τd)为t-τd时刻的发射信号,τ表示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R(τ)为τ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R(τ τd)表示在τ τd时刻天线孔径中心与被扫描目标之间的瞬时距离,c为光速;
将所述发射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用参数τc表示延迟时间,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将所述去调频参考信号与所述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共轭混频,得到第一中间信号:
所述补偿模块,用于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包括:
将第一中间信号与预设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复共轭相乘,以消除第一中间信号中的残余视频相位,得到第二中间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
sc(t)=exp(-jπK(t-τc)2);
得到的第二中间信号为:
所述压缩模块,用于对第二中间信号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的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三中间信号,包括:
将原始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
将所述发射时间表示代换带入第二中间信号sIF2(x′,y′;t)的表达式中,并对信号沿x′方向和y′m(y′m=vτm=vmTy)方向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得第三中间信号:
其中,Rc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所述压缩模块还用于:将高度向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所述图像重建模块包括:
化简求解子模块,用于利用驻定相位原理对所述第三中间信号进行化简, 得到化简后信号;并对所述化简后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其信噪比;
图像重建子模块,用于对化简求解子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所述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
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
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
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
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插值系数的总数是插值倍数×N;
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
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
SF(kx′,ky′,z;Rc)=INUFFTz(SF(kx′,ky′,kr;Rc));
然后再对信号SF(kx′,ky′,z;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
f(x,y,z)=IFFTx,y(SF(kx′,ky′,z;Rc))。”
复审请求人认为:首先,本申请权利要求1和对比文件1相比,较大的区别就在于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不同。本申请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本申请也进一步强调了该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是对传统算法的重要改进,缩短了重建三维图像所需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重建图像的精确度,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而对比文件1并未公开该区别技术特征,其一直强调的是利用三维NUFFT来取代stolt插值和三维IFFT以提高成像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对比文件1自始至终说的都是利用三维NUFFT运算代替stolt插值和IFFT运算,以取代插值的缺点,这已满足了对比文件1的研究目标,并没有进一步发现和研究三维NUFFT用其他算法代替的动机和必要性。而且对比文件1公开的是“传统二维波束域成像算法中的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一维IFFT代替”,其明确指出适用于传统的二维波束域成像算法,而非本申请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成像方法从二维到三维不能通过简单推断得出。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并没有给出将stolt插值和三维IFFT用一维逆NUFFT和二维IFFT代替的技术启示。审查意见中关于公示(3-18)的推断,是从已知的本申请的结论出发进行的,这种由因及果的推断方式完全超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高度,是站在发明人的高度推断的,因此审查意见认为对比文件1给出了相关的启示显然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该启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显而易见性。其次,对比文件1作为博士论文,更倾向于学术性研究,而本申请在实际应用的目的驱动下,提出了三维图像重建的方法,相对于对比文件1在傅里叶变换部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而且把本方法应用在安检设施中,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8月19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经查,其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所针对的文本为:申请日2016年05月19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14页、说明书附图第1-2页、说明书摘要以及摘要附图,2019年08月19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
(二)关于创造性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但该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公知常识所容易想到的,则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不具备创造性。
具体到本案:
1、独立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第31-36页):
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平面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算法中,发射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1)的形式,即,为线性调频信号,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在安检成像应用中,点目标的后向反射信号(即与发射信号对应的原始回波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4)的形式,即,其中的双程延迟时间τd(即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可表示为公式(3-2)的形式,即,其中各个参数含义与本申请相同;
接收端采用去调频处理技术,其原理为:接收信号(即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延迟混频(即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并将该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并对差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经过混频和低通滤波后的中频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5)的形式,即(即第一中间信号,其表达形式与本申请完全一样,因此必然也是共轭混频,且该公式所表示的信号的频率为K(τd-τc),即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被转换为差频频率),其中τc为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如图3.1所示);公式(3-5)的最后一项被称为残余视频相位(RVP),对该RVP项补偿之后(即消除残余视频相位)的信号波形可表示为公式(3-6)的形式,即(即第二中间信号)(比较RVP项补偿前后的公式(3-5)和(3-6),可以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公式(3-6)是通过使公式(3-5)与相乘而得到的,即,使公式(3-5)与形式的信号进行复共轭相乘);
对公式(3-6)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FFT(如图3.2所示),得到公式(3-9),即(即第三中间信号),具体包括: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可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的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沿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沿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由此可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将发射时间代入公式(3-6)的变形式,并关于变量x′和y′m(y′m=vτm=vmTy)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得到上述公式(3-9),其中,其中Rc=cτc/2(即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对上述公式(3-6)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FFT的过程中还包括:将高度向FFT后的信号与预设的(即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可利用驻定相位原理求解上述公式(3-9),得到化简后信号(如公式(3-14)所示),并使其乘以(即进行滤波处理),以对化简后信号中的散射点的距离弯曲进行校正;
对滤波处理后的公式(3-9)进行三维逆NUFFT,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对第三中间信号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插值系数的总数是差值倍数×N;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SF(kx′, ky′, z; Rc)=INUFFTz(SF(kx′, ky′, kr; Rc));然后再对信号SF(kx′, ky′, z; 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f(x, y, z)=IFFTx,y(SF(kx′, ky′, z; Rc));所述方法还可应用到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场景中。
基于上述区别可以确定,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另一种基于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三维图像重构的手段;如何提供该方法的另一种应用场合。
对于上述区别,首先,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第17页):传统二维波束域成像算法中的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一维IFFT代替,或者直接用二维逆NUFFT代替。并且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第31、35-36页):经过x和y方向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和匹配滤波之后,得到在kx,ky和kr域等间隔分布的SF(kx,ky,kr;Rref),从其相位(如公式(3-18)所示)可以看出,和满足傅里叶变换对的关系,但是,采样在域是非等间隔分布的,为实现平面孔径三维图像重构,数据SF需要在域重新均匀采样(即必须先对信号在该维度进行均匀化处理),这可通过Stolt插值,将非均匀分布的域转换为均匀分布的kz域,再进行三维IFFT,而由于Stolt插值较为耗时,且重构图像的质量对Stolt插值的精度较为敏感,因此用三维逆NUFFT运算代替Stolt插值和三维IFFT以提高成像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由此可见,为得到三维重构图像所进行的三维逆NUFFT所针对的信号存在于一维非均匀分布的域和二维均匀分布的kx、ky域上,与上述二维重构的情形类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在三维重构时,一维Stolt插值和三维IFFT除了可以直接用三维逆NUFFT代替以外,还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二维IFFT代替,即先对域非均匀信号作一维逆NUFFT,代替一维Stolt插值和该维IFFT,以对信号进行均匀化处理,再对得到的信号在其他两个域即kx、ky域上进行二维IFFT,从而完成三维频率域向三维空间域的变换,实现三维图像重构。至于一维逆NUFFT的具体变换算法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且其中关于插值系数的数量的确定也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
其次,对比文件1公开了在上述方法中,基于一维天线阵列扫描实现平面合成孔径(参见第31页)。而圆柱合成孔径也是本领域公知公用的一种可基于一维天线阵列扫描实现的合成孔径形式,将对比文件1的上述方法用于圆柱合成孔径三维成像场景中,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
由此可知,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公知常识得到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对于权利要求2和3,对比文件1公开了(参见第34-35页第3.1.2节):将高度向FFT后的信号与预设的(相当于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使化简后信号(如公式(3-14)所示)乘以(相当于第二滤波函数),且公式中参数含义与本申请相同,即该权利要求2和3的附加技术特征已被对比文件1公开。因此,在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该从属权利要求2和3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独立权利要求4要求保护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三维图像重建装置,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参见第31-36页):
发射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1)的形式,即,为线性调频信号,其中,f0为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K为调频信号的调频率;在安检成像应用中,点目标的后向反射信号(即与发射信号对应的原始回波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4)的形式,即,其中的双程延迟时间τd(即发射信号的发出时间与对应回波信号的接收时间两者的时间差)可表示为公式(3-2)的形式,即,其中各个参数含义与本申请相同;
接收端采用去调频处理技术(必然具有相应的去调频模块),其原理为:接收信号(即采集到的被扫描目标反射回的原始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延迟混频(即将天线的发射信号作为本振信号,并将该本振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对应的去调频参考信号,必然具有相应的延时子模块),并对差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经过混频和低通滤波后的中频信号,可表示为公式(3-5)的形式,即(即第一中间信号,其表达形式与本申请完全一样,因此必然也是共轭混频,且该公式所表示的信号的频率为K(τd-τc),即原始回波信号与去调频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间差被转换为差频频率)(必然具有相应的去调频子模块),其中τc为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在安检成像系统中,设定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如图3.1所示);公式(3-5)的最后一项被称为残余视频相位(RVP),对该RVP项补偿之后(即消除残余视频相位,必然具有相应的补偿模块)的信号波形可表示为公式(3-6)的形式,即(即第二中间信号)(比较RVP项补偿前后的公式(3-5)和(3-6),可以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公式(3-6)是通过使公式(3-5)与相乘而得到的,即,使公式(3-5)与形式的信号进行复共轭相乘);
对公式(3-6)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FFT(如图3.2所示),得到公式(3-9) ,即(即第三中间信号,必然具有压缩模块),具体包括:发射信号的发射时间可表示为τ=τn τm t=nTx mTy t,其中,Tx和Ty分别为发射脉冲的周期和y方向的采样周期,n=0,1,…,N-1;m=0,1,…,M-1,N为沿x方向的采样点总数,M为沿y方向的采样点总数(由此可直接、毫无疑义地确定:τm为y方向的采样总时间);将发射时间代入公式(3-6)的变形式,并关于变量x′和y′m(y′m=vτm=vmTy)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得到上述公式(3-9),其中,其中Rc=cτc/2(即表示当前的发射天线到被扫描目标的场景中心的距离);
对上述公式(3-6)先后进行高度向和方位向FFT的过程中还包括:将高度向FFT后的信号与预设的(即第一滤波函数)相乘,以除去信号中的高度向和方位向的耦合项的干扰;
可利用驻定相位原理求解上述公式(3-9),得到化简后信号(如公式(3-14)所示),并使其乘以(即进行滤波处理,必然具有相应的化简求解子模块),以对化简后信号中的散射点的距离弯曲进行校正;
对滤波处理后的公式(3-9)进行三维逆NUFFT,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图像(必然具有相应的图像重建子模块)。
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对化简后信号进行的滤波处理用以提高其信噪比;进行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包括:先针对域非均匀信号做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再对得到的信号进行二维逆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三维重构图像;其中,一维非均匀逆傅里叶变换过程为:对非均匀信号xn,n=0,1,…N-1,相应的傅里叶变换为:,要想得到均匀分布的X(ω),在得到傅里叶系数之前需要先对插值系数{ujk}做计算,可得到傅里叶系数计算公式:,τl表示第l个傅里叶系数,插值系数{ujk}的总数与差值倍数有关,插值系数的总数是插值倍数×N;利用上述傅里叶系数进行均匀的傅里叶变换:,对上式进行变标处理,即可得到均匀分布的信号Xj,即;其中,sj表示变标因子;SF(kx′, ky′, z; Rc)=INUFFTz(SF(kx′, ky′, kr; Rc));然后再对信号SF(kx′, ky′, z; Rc)沿x,y方向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被扫描目标的三维重构图像:f(x, y, z)=IFFTx,y(SF(kx′, ky′, z; Rc))。
基于上述区别可以确定,权利要求4相对于对比文件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化简后信号进行的滤波处理用以提高其信噪比;如何提供另一种基于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三维图像重构的手段。
对于上述区别,首先,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第17页):传统二维波束域成像算法中的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一维IFFT代替,或者直接用二维逆NUFFT代替。并且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参见第31、35-36页):经过x和y方向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和匹配滤波之后,得到在kx,ky和kr域等间隔分布的SF(kx,ky,kr;Rref),从其相位(如公式(3-18)所示)可以看出,和满足傅里叶变换对的关系,但是,采样在域是非等间隔分布的,为实现平面孔径三维图像重构,数据SF需要在域重新均匀采样(即必须先对信号在该维度进行均匀化处理),这可通过Stolt插值,将非均匀分布的域转换为均匀分布的kz域,再进行三维IFFT,而由于Stolt插值较为耗时,且重构图像的质量对Stolt插值的精度较为敏感,因此用三维逆NUFFT运算代替Stolt插值和三维IFFT以提高成像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由此可见,为得到三维重构图像所进行的三维逆NUFFT所针对的信号存在于一维非均匀分布的域和二维均匀分布的kx、ky域上,与上述二维重构的情形类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在三维重构时,一维Stolt插值和三维IFFT除了可以直接用三维逆NUFFT代替以外,还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二维IFFT代替,即先对域非均匀信号作一维逆NUFFT,代替一维Stolt插值和该维IFFT,以对信号进行均匀化处理,再对得到的信号在其他两个域即kx、ky域上进行二维IFFT,从而完成三维频率域向三维空间域的变换,实现三维图像重构。至于一维逆NUFFT的具体变换算法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且其中关于插值系数的数量的确定也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另外,通过滤波减小噪声、干扰,改善有用信号质量,从而提高信噪比,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由此可知,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公知常识得到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三)针对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
对于复审请求人的上述意见陈述,合议组认为:
首先,对比文件1中明确记载了“重构图像的质量对Stolt插值的精度较为敏感,并且Stolt插值较为耗时”、“传统波束域成像算法中的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可以用一维逆NUFFT(INUFFT)和一维IFFT代替,或者直接用二维逆NUFFT运算代替”,由此可见,对于二维重构的情形,“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一维逆NUFFT和一维IFFT”、“二维逆NUFFT”是三种等价的运算方式。当信号在某一维度非均匀分布,而在另一维度均匀分布时,传统成像算法是对非均匀分布的维度先进行一维线性插值实现均匀化后再进行该维度的IFFT,对另一维均匀分布的维度则直接进行IFFT,即重构算法采用了“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而为了克服插值运算带来的影响计算效率和精度的问题,“一维线性插值和二维IFFT”除了可直接用“二维逆NUFFT”代替以外,还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一维IFFT”代替,即先对非均匀分布的维度作一维逆NUFFT,代替一维Stolt插值和该维IFFT,再对得到的信号在另一维均匀分布的维度进行IFFT。而根据该算法替换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该二维情形推广到三维情形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具体而言,对比文件1还公开了:经过x和y方向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和匹配滤波之后,得到在kx,ky和kr域等间隔分布的SF(kx,ky,kr;Rref),从其相位(如公式(3-18)所示)可以看出,和满足傅里叶变换对的关系,但是,采样在域是非等间隔分布的,为实现平面孔径三维图像重构,数据SF需要在域重新均匀采样(即必须先对信号在该维度进行均匀化处理),这可通过Stolt插值,将非均匀分布的域转换为均匀分布的kz域,再进行三维IFFT。即对于一维非均匀分布在域且二维均匀分布在kx、ky域上的信号,与上述二维重构的情形类似的,在三维重构时,可先对非均匀分布的域作一维逆NUFFT,代替一维Stolt插值和该维IFFT,再对得到的信号在其他两个均匀分布的域即kx、ky域上进行二维IFFT,从而完成三维频率域向三维空间域的变换,实现三维图像重构,即“一维Stolt插值和三维IFFT”除了可以直接用“三维逆NUFFT”代替以外,还可以用“一维逆NUFFT和二维IFFT”代替。而从两种并列可选的替代方式中任选其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所作的常规选择,由此可见,对比文件1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启示。
其次,对比文件1公开的方法同样要应用于安检设施,且该方法的整体框架以及所涉及到的大部分运算处理的具体过程均与本申请相同,尽管其在图像重构时所采用的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与本申请不同,但其所采用的“三维逆NUFFT”也是为了解决插值运算所带来的计算效率和精度降低的技术问题,即对比文件1公开的方法同样具有实际应用的目的。另外,如上所述,本申请在图像重构时所采用的逆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具体过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
综上所述,复审请求人的上述理由不具有说服力,合议组不予支持。
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合议组作出如下决定。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02月27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