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202138
决定日:2020-01-16
委内编号:1F277494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610258006.8
申请日:2016-04-21
复审请求人:天津科技大学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边昕
合议组组长:王碧琛
参审员:孙春梅
国际分类号:G01N27/30,G01N27/48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而这些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另一篇对比文件并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容易想到的,并且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并没有由于这些区别技术特征而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该项权利要求相对于上述对比文件和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有创造性。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1610258006.8,名称为“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人为天津科技大学。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04月21日,公开日为2016年07月06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审查员于2018年10月09日发出驳回决定,驳回了本发明专利申请,其理由是:本申请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驳回决定引用如下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CN104020197A,公开/公告日为2014年09月03日;
对比文件2:基于聚邻氨基苯硫酚膜和金纳米颗粒的金刚烷胺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的构建,云雅光 等,《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居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第315-316页,公开日为2015年10月21日。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申请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58段、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2018年02月28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项 。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所述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所述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为金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钾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电极预处理;所述电极预处理是金电极表面使用0.50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小心抛光,然后浸没于“Piranha”溶液中5min,接着用双蒸水清洗来去除其他的污染物;然后,将金电极在0.05mol L-1H2SO4溶液中使用循环伏安法在-0.2V到 1.0V范围内扫描,直到获得稳定的电化学响应,然后在空气中干燥;
(2)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
将步骤(1)处理好的金电极浸没于50mL电聚合溶液中,该电聚合液包含50mmol L-1邻氨基苯硫酚,10mmol L-1金刚烷胺,5mmol L-1四丁基高氯酸铵和10mmol L-1盐酸,放置过夜,形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单分子层;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单分子层时,电聚合溶液在使用之前需氮吹10min;
(3)静电吸引
将步骤(2)中单体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后,用乙醇小心淋洗,再浸泡到步骤(2)所述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下恒电位作用10min;
(4)电沉积
将步骤(3)处理后的金电极直接在步骤(2)中所指电聚合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电沉积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在 0.2V to 1.4V范围内,使用循环伏安法扫描25圈,扫描速率为50mV s-1;
(5)模板分子的洗脱
首先,将电沉积有聚合物膜的修饰电极在HCl溶液中,于 0.8V恒电位作用10min,然后,再分别在甲醇和双蒸水中超声10min;所述HCl溶液的浓度是1.0mol L-1。”
驳回决定主要认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其中所述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为金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钾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2)电极预处理的具体细节和参数;(3)修饰电极时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电沉积三个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参数;(4)模板分子洗脱时,采用电化学的方法洗脱模板分子,于0.8V恒电位作用10min,再分别用甲醇和双蒸水超声10min。
基于区别技术特征(1)可以确定,本申请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制备金刚烷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对比文件2(第315-316页)公开了一种基于邻氨基苯硫酚和金纳米颗粒的金刚烷胺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并具体公开了以金刚烷胺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硫酚为功能单体,通过电沉积技术在自组装有金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以此作为压电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构建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金刚烷胺压电传感,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对比文件1中的方法制备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此外,对比文件1与对比文件2中的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属于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可以采用传统的三电极系统制备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并可直接将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与饱和氯化钾参比电极、铂丝对电极组成传统的三电极系统,构建成电化学传感器。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1公开了:石英晶体金电极首先用乙醇进行清洗,然后浸没于“piranha”溶液中5min,取出后用大量水和乙醇进行冲洗。如针对权利要求1的评述所述,当直接采用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时,在“piranha”溶液浸泡前为了获得洁净而平整的表面先用0.5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抛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用双蒸水清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此外,为了得到稳定的电化学响应,将制备的电极在H2SO4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再在空气中干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将H2SO4的浓度设置为0.05mol/L,将扫描范围设置为-0.2-1.0V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电化学活性范围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3),对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电极先在含有邻氨基苯硫酚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电位下处理 10min,然后在-0.2-1.2V(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0.2-1.4V部分重合)电位范围内,于该溶液中循环扫描10次,扫描速度为50mV?s-1(参见说明书第[0029]段),由于都选择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膜,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上述实验条件同样适用于本申请,具体的还将循环伏安扫描圈数设置为25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聚合物膜的厚度和电化学测试性能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当如区别技术特征(1)所述检测金刚烷胺时,相应的在电聚合溶液中加入金刚烷胺作为印迹分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设置,具体的将邻氨基苯硫酚和金刚烷胺的浓度分别设置为50mmol/L、10mmol/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为了简化实验步骤,在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和电沉积的过程中均采用相同的电聚合溶液,以及为了得到稳定修饰的电极先将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用乙醇淋洗后再进行静电吸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具体的在自组装过程中,将金电极浸没于电聚合溶液中的体积设置为50m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在电化学聚合时为了去除聚合溶液中的氧气同时得到混合均匀的溶液而在电聚合前对溶液进行氮吹处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将氮吹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4),对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聚合物膜电极于1.0mol?L-1盐酸溶液中连续搅拌洗脱三次(参见说明书第[0030]段),根据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当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时同样可以采用该浓度的HCl。先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再进行超声清洗以充分去除模板分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具体的将恒电位的电压和时间分别设置为0.8V、10min,将超声清洗的试剂分别设置为甲醇和双蒸水以及将超声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申请人天津科技大学(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8年12月13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所述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所述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为金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钾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电极预处理;
(2)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
将步骤(1)处理好的金电极浸没于50mL电聚合溶液中,形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单分
子层;
(3)静电吸引
将步骤(2)中单体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后,用乙醇小心淋洗,再浸泡到步骤(2)所述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下恒电位作用10min;
(4)电沉积
将步骤(3)处理后的金电极直接在步骤(2)中所指电聚合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电沉积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聚合物;
(5)模板分子的洗脱
首先,将电沉积有聚合物膜的修饰电极在HCl溶液中,于 0.8V恒电位作用10min,然后,再分别在甲醇和双蒸水中超声10min;
所述电极预处理是金电极表面使用0.50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小心抛光,然后浸没于“Piranha”溶液中5min,接着用双蒸水清洗来去除其他的污染物;然后,将金电极在0.05mol L-1H2SO4溶液中使用循环伏安法在-0.2V到 1.0V范围内扫描,直到获得稳定的电化学响应,然后在空气中干燥;
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单分子层时,电聚合溶液在使用之前需氮吹10min;
步骤(3)在电聚合液中于-0.8V下恒电位作用10min;
步骤(4)在 0.2V to 1.4V范围内,使用循环伏安法扫描25圈,扫描速率为50mV s-1;
步骤(5)中所述HCl溶液的浓度是1.0mol L-1;
所述电聚合溶液包括50mmol L-1邻氨基苯硫酚,10mmol L-1金刚烷胺,5mmol L-1四丁基高氯酸铵和10mmol L-1盐酸。”
复审请求人认为: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申请电极预处理的具体工艺和参数不同;步骤2中,自组装时电聚合溶液在使用前需要吹氮10min;组装工艺、静电吸引工艺、沉积工艺及电聚合溶液成分不同。对比文件2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技术启示。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3月29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坚持本申请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因而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9月30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其中所述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为金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钾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2)电极预处理和修饰电极时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电沉积三个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参数以及模板分子洗脱的具体参数。因此,本申请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是如何制备出金刚烷胺的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2(第315-316页)公开了一种基于邻氨基苯硫酚和金纳米颗粒的金刚烷胺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并具体公开了以金刚烷胺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硫酚为功能单体,通过电沉积技术在自组装有金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以此作为压电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构建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金刚烷胺压电传感。基于上述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金刚烷胺是可以用分子印迹方法来检测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也可以用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来检测。也就是说很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传感器改造用于检测金刚烷胺。同时传统的三电极系统是电化学传感器领域普遍公知的,由此制备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并直接将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与饱和氯化钾参比电极、铂丝对电极组成传统的三电极系统,构建成电化学传感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当直接采用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时,在“piranha”溶液浸泡前为了获得洁净而平整的表面先用0.5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抛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用双蒸水清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此外,为了得到稳定的电化学响应,将制备的电极在H2SO4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再在空气中干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将H2SO4的浓度设置为0.05mol/L,将扫描范围设置为-0.2-1.0V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电化学活性范围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如上文所述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电极先在含有邻氨基苯硫酚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电位下处理 10min,然后在-0.2-1.2V(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0.2-1.4V部分重合)电位范围内,于该溶液中循环扫描10次,扫描速度为50mV?s-1(参见说明书第[0029]段),由于都选择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膜,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上述实验条件同样适用于本申请,具体的还将循环伏安扫描圈数设置为25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聚合物膜的厚度和电化学测试性能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具体的将邻氨基苯硫酚和金刚烷胺的浓度分别设置为50mmol/L、10mmol/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为了简化实验步骤,在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和电沉积的过程中均采用相同的电聚合溶液,以及为了得到稳定修饰的电极先将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用乙醇淋洗后再进行静电吸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具体的在自组装过程中,将金电极浸没于电聚合溶液中的体积设置为50m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在电化学聚合时为了去除聚合溶液中的氧气同时得到混合均匀的溶液而在电聚合前对溶液进行氮吹处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将氮吹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最后,对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聚合物膜电极于1.0mol?L-1盐酸溶液中连续搅拌洗脱三次(参见说明书第[0030]段),根据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当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时同样可以采用该浓度的HCl。先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再进行超声清洗以充分去除模板分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具体的将恒电位的电压和时间分别设置为0.8V、10min,将超声清洗的试剂分别设置为甲醇和双蒸水以及将超声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11月08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但未修改申请文件。复审请求人主要认为:本申请直接采用金电极,而对比文件1采用的是自组装有金纳米颗粒的晶体电极,工艺更加简单,能够直接用于电沉积形成聚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聚合物,认为对比文件1无法给出直接采用金电极制作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启示。因此认为本申请具备创造性。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请求人在复审阶段提交了修改文件,其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0条的规定,因此本决定所依据的审查文本具体为:申请日提交的说明书第1-58段、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 2018年12月13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项 。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技术特征,而这些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另一篇对比文件并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容易想到的,并且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并没有由于这些区别技术特征而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该项权利要求相对于上述对比文件和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有创造性。
具体到本案,合议组认为: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0024]-[0044]段):(1)石英晶体金电极首先用乙醇进行清洗,然后浸没于“piranha”溶液中5min,取出后用大量水和乙醇进行冲洗(相当于清洗去除其他污染物),向预处理过的晶体金电极表面滴加1,6- 己二硫醇的乙醇溶液,在室温下自组装,用乙醇清洗后,再向其表面滴加胶体金溶液,避光自组装,然后用水小心洗净,晾干备用;(2)将表面自组装有纳米金颗粒的金电极浸没于浓度为10mmol L-1的邻氨基苯硫酚乙醇溶液中过夜(相当于形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单分子层的过程),获得的电极先在含有10mmol?L-1莱克多巴胺,30mmol?L-1邻氨基苯硫酚,5mmol?L-1四丁基高氯酸胺以及10mmol?L-1盐酸的体积比为1:1的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物溶液中于-0.8V电位下处理 10min(相当于单体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后,浸泡到电聚合溶液中静电吸引的过程),然后在-0.2-1.2V(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0.2V-1.4V的范围重合)电位范围内,于该溶液中循环扫描10次,扫描速度为50mV?s-1(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重合)(相当于处理后的金电极直接在上述电聚合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电沉积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过程);(3)获得的聚合物膜电极于1.0mol?L-1盐酸溶液中连续搅拌洗脱三次,每次30min,以除去膜中固定的模版分子(对应于模板分子洗脱的过程),即得到莱克多巴胺印迹的聚邻氨基苯硫酚纳米金修饰电极。
通过对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对比文件1公开了:石英晶体金电极首先用乙醇进行清洗,然后浸没于“piranha”溶液中5min,取出后用大量水和乙醇进行冲洗;获得的电极先在含有邻氨基苯硫酚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电位下处理 10min,然后在-0.2-1.2V(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0.2-1.4V部分重合)电位范围内,于该溶液中循环扫描10次,扫描速度为50mV?s-1(参见说明书第[0029]段);获得的聚合物膜电极于1.0mol?L-1盐酸溶液中连续搅拌洗脱三次(参见说明书第[0030]段)。由此,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其中所述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为金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钾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2)电极预处理和修饰电极时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电沉积三个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参数以及模板分子洗脱的具体参数。因此,本申请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是如何制备出金刚烷胺的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2(第315-316页)公开了一种基于邻氨基苯硫酚和金纳米颗粒的金刚烷胺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并具体公开了以金刚烷胺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硫酚为功能单体,通过电沉积技术在自组装有金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聚邻氨基苯硫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以此作为压电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构建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金刚烷胺压电传感。基于上述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金刚烷胺是可以用分子印迹方法来检测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也可以用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来检测。也就是说很容易想到将对比文件1的传感器改造用于检测金刚烷胺。同时传统的三电极系统是电化学传感器领域普遍公知的,由此制备金刚烷胺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并直接将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基底电极,与饱和氯化钾参比电极、铂丝对电极组成传统的三电极系统,构建成电化学传感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当直接采用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时,在“piranha”溶液浸泡前为了获得洁净而平整的表面先用0.5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抛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用双蒸水清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此外,为了得到稳定的电化学响应,将制备的电极在H2SO4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再在空气中干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将H2SO4的浓度设置为0.05mol/L,将扫描范围设置为-0.2-1.0V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电化学活性范围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如上文所述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电极先在含有邻氨基苯硫酚的电聚合溶液中于-0.8V电位下处理 10min,然后在-0.2-1.2V(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0.2-1.4V部分重合)电位范围内,于该溶液中循环扫描10次,扫描速度为50mV?s-1(参见说明书第[0029]段),由于都选择邻氨基苯硫酚分子印迹膜,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上述实验条件同样适用于本申请,具体的还将循环伏安扫描圈数设置为25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聚合物膜的厚度和电化学测试性能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具体的将邻氨基苯硫酚和金刚烷胺的浓度分别设置为50mmol/L、10mmol/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为了简化实验步骤,在单体分子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和电沉积的过程中均采用相同的电聚合溶液,以及为了得到稳定修饰的电极先将自组装的金电极取出用乙醇淋洗后再进行静电吸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具体的在自组装过程中,将金电极浸没于电聚合溶液中的体积设置为50m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在电化学聚合时为了去除聚合溶液中的氧气同时得到混合均匀的溶液而在电聚合前对溶液进行氮吹处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将氮吹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设置;最后,对比文件1公开了获得的聚合物膜电极于1.0mol?L-1盐酸溶液中连续搅拌洗脱三次(参见说明书第[0030]段),根据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当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时同样可以采用该浓度的HCl。先采用恒电位的方法洗脱再进行超声清洗以充分去除模板分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具体的将恒电位的电压和时间分别设置为0.8V、10min,将超声清洗的试剂分别设置为甲醇和双蒸水以及将超声时间设置为10min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做出的常规选择。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申请电极预处理的具体工艺和参数不同;步骤2中,自组装时电聚合溶液在使用前需要吹氮10min;组装工艺、静电吸引工艺、沉积工艺及电聚合溶液成分不同。对此合议组认为:对比文件1公开了电极预处理、邻氨基苯硫酚自组装、静电吸引、电沉积、模板分子的洗脱五步完成分子印迹膜传感器,公开了与本申请相同的技术构思,并且基本步骤能够一一对应;同时,主要的参数大部分也被对比文件1公开。至于进行电极预处理、自组装、静电吸附步骤时,还涉及抛光、稳定、吹氮、淋洗等细节和具体参数,以及采用恒电位洗脱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并且这些设置无需克服技术上的难度。具体而言:1)在"piranha"溶液浸泡前为了获得洁净而平整的表面先用0.5μm的金砂纸和0.05μm的氧化铝抛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而用双蒸水清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此外,为了得到稳定的电化学响应,将制备的电极在0.05mol/L H2SO4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再在空气中干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将扫描范围设置为-0.2-1.0V是为了得到峰值的常规设置;2)在电化学聚合时,为了去除聚合溶液中的氧气,同时得到混合均匀的溶液而在电聚合前对溶液进行氮吹处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3)电聚合液中的四丁基高氯酸、盐酸、邻氨基苯硫酚也已经被对比文件1公开,对比文件1中的1,6-己二硫醇是为了连接金电极和胶体金,其作用是进一步放大信号,而直接在金电极电聚合是惯用手段。同时,本申请在说明书中也没有提供证据来证明该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传感器具有任何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对复审请求人相关意见的评述
针对请求人的意见,合议组认为本申请目前的技术方案并没有电极的制备过程,并且无论是在公知技术还是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均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如对比文件1的通过自组装方式而形成的金电极与本申请的金电极在功能上有显著差别,或者说有技术障碍,因此对比文件1做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其具体技术启示参见对创造性的分析。请求人的意见陈述不成立,本申请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不具备创造性。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0月09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请求人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