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饱和脂肪向日葵及相关方法-复审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低饱和脂肪向日葵及相关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187791
决定日:2019-08-26
委内编号:1F232367
优先权日:2007-12-20
申请(专利)号:200880127223.7
申请日:2008-12-19
复审请求人:陶氏益农公司
无效请求人:
授权公告日: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
主审员:邢维玲
合议组组长:刘红霞
参审员:李娟娟
国际分类号:A01H5/1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在创造性的判断中,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就是要判断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如果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则其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全文:
本复审请求涉及申请号为200880127223.7,名称为“低饱和脂肪向日葵及相关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下称本申请)。申请人为陶氏益农公司。本申请的申请日为2008年12月19日,优先权日为2007年12月20日,公开日为2011年01月12日。
经实质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于2017年05月31日以权利要求1、2、4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权利要求3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有关创造性的规定为由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所依据的文本为2016年08月0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2010年08月20日本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时提交的国际申请文件中文译文的说明书第1-34页(第1-214段)、说明书附图第1-3页(图1-图3)、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表第1-11页。
驳回决定所针对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将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向日葵栽培种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其中该向日葵植物的基因组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与包含期望性状的另一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F1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的回交子代植物,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
2.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所述选定的子代植 物、以及所述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包含总计大约或小于2.8%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
3. 用于产生F1杂种向日葵种子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小于约7%的总计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大于约74%的总亚油酸(18:2)含量的种子油的向日葵栽培种的向日葵植物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并收获所得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其中所述F1杂种向日葵种子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
4. 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将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的向日葵栽培种的向日葵植物,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其中该向日葵植物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的种子油含量,与包含期望性状的另一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 (18:2)含量的油含量的种子,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
驳回决定认为:(1)权利要求1和4中的步骤(c)均修改为: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然而根据原始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记载,其实际是将选定的子代植物与产生具有低饱和脂肪或进一步高亚油酸含量的种子的向日葵植物进行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参见说明书第39段,原始权利要求27等)。基于上述回交亲本上的差异导致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和4,以及引用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2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2)权利要求3与对比文件3(Glenn Cole等, “New sunflower and soybean cultivars for novel vegetable oil types”, Fett,第100卷,第177-181页,公开日期1998年05月31日)的区别特征在于产生F1杂种向日葵种子的具体方法,以及F1向日葵种子的基因组。针对上述区别,在对比文件3公开的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栽培种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获得具有更低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和更高亚总油酸含量组成的向日葵种子,有动机从现有技术中选择并培养其中总计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小于约7%并且其中总亚油酸(18:2)含量大于约74%的向日葵栽培种的种子。用具有上述特性的向日葵栽培种的植物进一步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收获所得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属于种子杂交育种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向日葵F1向日葵种子的基因组的序列和具体位点的核苷酸是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即可得到。因此,权利要求3相对于对比文件3和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申请人陶氏益农公司(下称复审请求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于2017年09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复审请求,同时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共3页,4项)。相对于驳回决定的权利要求书而言,所作修改是(1)将原权利要求1步骤(a)“将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向日葵栽培种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其中该向日葵植物”修改为“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该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并删除其中“与包含期望性状的另一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2)将原权利要求4步骤(a)“将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的向日葵栽培种的向日葵植物”修改为“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 并删除其中“与包含期望性状的另一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
复审请求人认为:复审决定(第90061号)中,关于本申请公开充分的判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说明书公开的育种方法、育种目标并结合本发明公开的相关分子标记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正是因为知晓了与感兴趣的单基因紧密连锁的可选择遗传标记,本领域技术人员才有可能通过回交育种将该单基因渐渗到轮回亲本的背景中,没有这些标记,则只能耗时,对每一代的后代植物分析要渐渗的表型(即低饱和脂肪油)。权利要求中所述的SEQ ID NO: 13包含了4个不同的SNP标记等位基因,每使用一个额外的标记会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复审请求时新修改的权利要求1、4如下:
“1. 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该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的基因组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F1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的回交子代植物,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
“4. 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其中该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的种子油含量,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 (18:2)含量的油含量的种子,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7年10月23日依法受理了该复审请求,并将其转送至原审查部门进行前置审查。
原审查部门在前置审查意见书中认为权利要求1-4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因而坚持原驳回决定。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4月22日向复审请求人发出复审通知书,指出:1、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EP0496504A1,公开日期1992年07月29日)的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2)限定了将其性状引入其他期望性状植物的育种方法。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具有总计约3.3%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领域常规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3%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CN1636440A,公开日期2005年07月13日)公开了一种聚合水稻杂种优势基因座的方法,公开了通过“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获得目标优良品系的方法。因此,为了稳定遗传优良性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选择具备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另一目标性状的向日葵植物作为另一亲本材料与其杂交也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回交次数等也均属于本领域育种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可得到的。因此,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基于评述权利要求1相似的审查意见,权利要求2也不具备创造性。2、权利要求3与对比文件3的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小于7%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更高的,总计大于74%亚油酸(18:2)含量;(2)进一步限定所述亲本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产生F1杂种向日葵种子,以及F1向日葵种子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分子标记。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3已经公开了具有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常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7%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大于74%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用具有上述特性的向日葵栽培种的植物进一步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收获所得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属于种子杂交育种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可得到的。因此权利要求3不具备创造性。3、权利要求4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2)限定了将其性状引入其他期望性状植物的育种方法。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3已经公开了一种包含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常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10%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聚合水稻杂种优势基因座的方法,公开了通过“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获得目标优良品系的方法。因此,为了稳定遗传优良性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选择具备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另一目标性状的向日葵植物作为另一亲本材料与其杂交也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回交次数等也均属于本领域的育种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得到的。因此权利要求4不具备创造性。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6月10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和权利要求书的全文替换页(共4页,4项)。相对于复审通知书针对的权利要求而言,所作修改是(1)将原权利要求1、4的主题修改为“用于改进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轮回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将原权利要求3的主题修改为“用于改进产生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的方法”。
复审请求人认为:如果没有要求保护的SEQ ID NO:13的SNP标记,后代植物需要在每一代中针对渗入的性状(例如,低饱和油)进行表型分型。这比遗传标记筛选昂贵和耗时。此外,表型筛选不如标记辅助的选择准确。表5显示所研究的许多标记是单态的(完全没用)或者是“差的”标记。SEQ ID NO:13含有4种不同的有用的SNP标记等位基因,其对标记辅助的选择非常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和方法不一定能够高效地获得本申请的低硬脂酸和低棕桐酸含量的分子标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显著进步。
新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用于改进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轮回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该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的基因组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F1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 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的回交子代植物,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
2.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以及所述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包含总计大约或小于2.8%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
3. 用于改进产生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小于约7%的总计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大于约74%的总亚油酸(18:2)含量的种子油的向日葵栽培种的向日葵植物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并收获所得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其中所述F1杂种向日葵种子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
4. 用于改进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轮回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其中所述 方法包括:
(a)将包含期望性状的供体亲本向日葵植物与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的向日葵栽培种的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F1子代植物,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其中该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的种子油含量,其中所述期望的性状选自下组: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
(b)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
(c)将所述选定的子代植物与所述轮回亲本向日葵植物杂交以产生回交子代植物;
(d)选择具有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的油含量的种子,以产生选定的回交子代植物;并
(e)重复步骤(c)和(d)三次或更多次以产生选定的第四或更高的回交子代植物,其包含所述期望的性状,且包含SEQ ID NO:13的多核苷酸,其中该多核苷酸的第60位的核苷酸为胞嘧啶(C)、该多核苷酸的第181位的核苷酸为鸟嘌呤(G)、该多核苷酸的第258位的核苷酸为C,且该多核苷酸的第261位的核苷酸为胸腺嘧啶(T),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如下含油量的种子,即包含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约15%或更多的亚油酸(18:2)含量。”
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审查文本的认定
复审请求人于2019年06月10日提交了权利要求书的全文修改替换页(共4页4项)。经审查,所作修改符合专利法第33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依据的审查文本是2019年06月10日提交的权利要求第1-4项,2010年08月20日本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时提交的国际申请文件中文译文的说明书第1-34页(第1-214段)、说明书附图第1-3页(图1-图3)、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说明书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表第1-11页。
关于创造性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在创造性的判断中,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就是要判断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如果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则其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用于改进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具有包含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的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轮回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对比文件1公开了向日葵杂交种lowest SFA of cross,其饱和脂肪酸成分中,棕榈酸含量为2.7%,硬脂酸含量为0.6%”(参见对比文件1表6),即相应公开了“所述向日葵植物中的油的脂肪酸组成包含总计约3.3%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公开的内容相比,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3%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2)限定了将其性状引入其他期望性状植物的育种方法。根据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可以确定,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获得具有更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可期望性状的向日葵植物。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具有总计约3.3%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领域常规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3%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聚合水稻杂种优势基因座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收集材料:收集三种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两优培九、汕优63、红莲优6号的保持系及其对应的恢复系,分别作为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B、杂交:利用人工去雄法,将受体亲本人工去雄后,授上供体亲本的花粉,杂交配组,得到杂交F1代;C、连续回交:利用人工去雄法,将上述得到的杂交F1代,人工去雄后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BC1F1代,其表现为分离;将回交BC1F1代的分离单株,人工去雄后再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BC2F1代;将回交BC2F1代的各单株的回交种子种成株系,每个株系随机选一株人工去雄后,再次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 BC3F1代;… F、比较试验:种植测交后代,针对目标性状在筛选基地进行鉴定和选择,获得品系(参见对比文件2权利要求1)。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通过“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获得目标优良品系的方法。因此,为了稳定遗传优良性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选择具备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另一目标性状的向日葵植物作为另一亲本材料与其杂交也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回交次数等也均属于本领域育种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可得到的。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以得到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从属权利要求2进一步限定向日葵植物包含总计大约或小于2.8%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基于评述权利要求1相似的审查意见,权利要求2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3请求保护用于改进产生具有特定油含量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的方法。对比文件3公开了向日葵杂交种Check 1, 其棕榈酸(16:0)含量5.4%,硬脂酸(18:0)含量5%,亚油酸(18:2)含量54.3%(参见对比文件3表1),即公开了一种含油量包含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栽培种。权利要求3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小于7%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更高的,总计大于74%亚油酸(18:2)含量;(2)进一步限定所述亲本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产生F1杂种向日葵种子,以及F1向日葵种子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分子标记。根据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可以确定,权利要求3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获得具有更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更高亚油酸含量组成的向日葵种子。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3已经公开了具有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常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7%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以及大于74%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用具有上述特性的向日葵栽培种的植物进一步与不同向日葵植物杂交,收获所得的F1杂种向日葵种子属于种子杂交育种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可得到的。因此,在对比文件3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3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3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4请求保护用于改进将期望的性状引入具有特定油含量的轮回向日葵植物中的方法。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含油量包含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杂交种Check 1(参见对比文件3表1)。权利要求4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区别特征在于:(1)亲本向日葵植物具有更低的,总计10%或更少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2)限定了将其性状引入其他期望性状植物的育种方法。根据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可以确定,权利要求4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获得具有更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向日葵植物。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获得具有低饱和脂肪酸的油作植物已经成为油作植物育种领域的普遍诉求。对比文件3已经公开了一种包含总计10.4%的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和54.3%的亚油酸(18:2)含量的向日葵植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常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具有更低,如10%以下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含量的向日葵植物。对于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聚合水稻杂种优势基因座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收集材料:收集三种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两优培九、汕优63、红莲优6号的保持系及其对应的恢复系,分别作为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B、杂交:利用人工去雄法,将受体亲本人工去雄后,授上供体亲本的花粉,杂交配组,得到杂交F1代;C、连续回交:利用人工去雄法,将上述得到的杂交F1代,人工去雄后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BC1F1代(,其表现为分离;将回交BC1F1代的分离单株,人工去雄后再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BC2F1代;将回交BC2F1代的各单株的回交种子种成株系,每个株系随机选一株人工去雄后,再次授上受体亲本的花粉,得到回交 BC3F1代;… F、比较试验:种植测交后代,针对目标性状在筛选基地进行鉴定和选择,获得品系(参见对比文件2权利要求1)。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通过“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获得目标优良品系的方法。因此,为了稳定遗传优良性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对比文件2公开的杂交 回交的育种方法。选择具备雄性不育、除草剂抗性、抗虫性、和对细菌疾病、真菌疾病或病毒疾病的抗性另一目标性状的向日葵植物作为另一亲本材料与其杂交也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选择一株或多株具有所述期望性状的子代植物以产生选定的子代植物”、回交次数等也均属于本领域的育种的常规技术手段。至于低硬脂酸和低棕榈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基因序列检测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测定得到的。
因此,在对比文件3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得到权利要求4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4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对复审请求人相关意见的评述
合议组认为:
首先,在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均是依靠传统育种技术筛选表型优良性状品系,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能够通过传统的植物育种技术,筛选出目标性状植物品种,在对比文件1或3已经公开了具有较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或者具有较低饱和脂肪酸和较高亚油酸含量向日葵植物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常规育种方法,能够以表型优良向日葵作为亲本,重复选育过程,根据期望的性状进行筛选培育,相应获得期望脂肪酸含量的向日葵植物。
其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因其准确性高、信息量大、检测手段简单迅速、重现性好等优点,已广泛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存与管理、基因定位等研究。因此,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就SNP分子标记而言,检测技术已相当成熟,从凝胶电泳分析到DNA芯片,Taqman法(参见公知常识性工具书1:《分子生药学》第二版,黄璐琦等,第419页15.4.2.6 SNP研究,2000年05月)。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能够通过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和方法获得本申请的低硬脂酸和低棕桐酸含量的分子标记。
综上所述,复审请求人的意见陈述不具有说服力。
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本案合议组作出如下审查决定。
三、决定
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7 年05月31日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如对本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不服,根据专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复审请求人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