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无效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40019
决定日:2019-04-19
委内编号:4W108088
优先权日:2006-03-20
申请(专利)号:200780010212.6
申请日:2007-03-20
复审请求人:
无效请求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公告日:2013-03-27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光学无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主审员:刘斌
合议组组长:赵博华
参审员:张巍
国际分类号:H04J13/16,H04J13/22,H04J13/00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如果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比存在区别特征,而上述区别技术特征的一部分在另一对比文件中公开,其余部分属于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并且现有技术中已经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启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将相关技术手段应用于最接近的对比文件中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在两篇对比文件结合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得到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则该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涉及专利号为200780010212.6,名称为“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下称本专利),本专利的优先权日为2006年03月20日,申请日为2007年03月20日,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03月27日,专利权人为“光学无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本专利授权公告时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选择单元,从多个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参照优先地被关联的对应关系从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中,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以及,
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派生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从所述多个基本代码序列的每个序列,生成不同的循环移位的多个所述派生代码序列。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所述基本代码序列为广义线性调频序列。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所述基本代码序列为恒定振幅零自相关序列。
5. 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表,对于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中的一个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并设定了多个基本代码序列以及由所述多个基本代码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派生出的所有派生代码序列,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
选择单元,基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参照所述表,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
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派生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
6. 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表,对于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的每个,关联并设定了互不相同的数目的基本代码序列或者分别由基本代码序列派生出的互不相同的数目的派生代码序列,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
选择单元,基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参照所述表,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
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派生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在所述表中,对于发生率更高的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并设定了更多的基本代码序列或者更多的派生代码序列。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根据变化的所述发生率,使与各个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的基本代码序列的数目或者派生代码序列的数目变化。
9.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多个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参照优先地被关联的对应关系从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中,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的步骤,
将所选择的所述派生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的步骤。”
针对上述专利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请求人)于2018年11月0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认为本专利权利要求1-9保护范围不清楚,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的规定,请求宣告本专利权利要求1-9全部无效,同时提交了如下证据:
附件1:授权公告号为CN101406099B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03月27日(即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1月21日受理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并将无效宣告请求书及证据副本转给了专利权人,同时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查。
请求人于2018年12月10日提交了无效宣告程序意见陈述书,补充了无效理由及证据,提交的证据如下:
证据1:授权公告号为CN101406099B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03月27日(即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
证据2:公开号为WO2007/108476A1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公开日为2007年09月27日(即本专利的PCT国际申请公开文本);
证据3:公开号为CN10140609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公开日为2009年04月08日(即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
证据4(下称对比文件1):公开号为WO2006/019710A1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公开日为2006年02月23日;
证据5(下称对比文件1a):公开号为CN10102370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公开日为2007年08月22日,请求人主张将其作为对比文件1的中文译文;
证据6(下称对比文件2):编号为R1-060025的3GPP工作组会议文件复印件及其中文译文,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6年01月19日;
证据6(下称对比文件3):编号为IEEE C80216e-04/241r1,题目为“GCL-based preamble design for 1024,512 and 218 FFT sizes in the OFDMA PHY layer”的文章复印件及其中文译文,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4年09月23日;
证据7(下称对比文件4):公开号为WO2006/012170A2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公开日为2006年02月02日;
证据8(下称对比文件4a):公开号为CN198545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公开日为2007年06月20日,请求人主张将其作为对比文件4的中文译文;
证据9(下称对比文件5):编号为R1-060046的3GPP工作组会议文件复印件及其中文译文,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6年01月19日;
证据10(下称对比文件6):编号为R1-060152的3GPP工作组会议文件复印件及其中文译文,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6年01月18日;
证据11(下称对比文件7):公开号为WO2005/122616A1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公开日为2005年12月22日;
证据12(下称对比文件7a):公开号为CN196560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公开日为2007年05月16日,请求人主张将其作为对比文件7的中文译文;
证据13(下称对比文件8):题目为“OFDMA Uplink Ranging for IEEE 802.16e Using Modified Generalized Chirp-Like Polyphase sequences”的文章及其中文译文,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5年12月31日;
证据14(下称对比文件9):标题为“Random Access Channel TP”的3GPP工作组文件复印件,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期为2006年03月15日;
证据15(下称对比文件9a):主题为“Re:[LTE]RACH”的电子邮件截图,请求人主张用其证明对比文件9的公开日期。
请求人补充提交的无效理由是:(1)权利要求1-9保护范围不清楚,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的规定;(2)权利要求1-4的修改超出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3)权利要求1-4、8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4)权利要求1-8缺少必要技术特征,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1条第2款的规定;(5)以对比文件1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分别用于评价独立权利要求1、5、6、9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7)在独立权利要求1、6不具备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属权利要求2-4、7-8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合议组于2018年12月14日向专利权人发出转送文件通知书,将请求人于2018年12月10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及证据副本转送给专利权人。
针对请求人提交的上述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专利权人于2019年01月07日、2019年01月29日分别提交了意见陈述书,认为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均不成立。
合议组于2019年01月16日发出转送文件通知书,将专利权人于2019年01月07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转送给请求人。合议组于2019年02月14日发出转送文件通知书,将专利权人于2019年01月29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转送给请求人。
合议组于2019年02月14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了口头审理通知书,定于2019年03月20日举行口头审理。
口头审理如期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出席了本次口头审理,双方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的身份无异议,对合议组成员无回避请求。在口头审理过程中,请求人明确其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以2018年12月10日提交的无效宣告程序意见陈述书为准。请求人当庭提供了公证书原件和国家图书馆出具的文献复制证明,用于证明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3、对比文件5、对比文件6、对比文件8、对比文件9的获取来源和保全过程,专利权人经核实后明确表示对所有证据的真实性、中文译文准确性均无异议,对对比文件1至8的公开日期无异议,对对比文件9的公开日期有异议。合议组在此基础上对本案展开调查,双方当事人在提交的书面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至此,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审查基础及法律适用
本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所针对的文本为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
根据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过渡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本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适用2000年08月25日第二次修正的专利法及2002年12月28日第一次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
2.证据认定
对比文件1是专利文献,属于公开出版物;对比文件2是3GPP标准化组织的会议文件复印件,请求人提交了(2019)京方圆内经证字第01364号公证书用以证明对比文件2的获取来源和保全过程。专利权人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的真实性、公开日期、中文译文准确性均没有异议,合议组亦予以认可。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的公开日期均早于本专利的优先权日,可以作为评价本专利创造性的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的内容以请求人提交的中文译文,即对比文件1a,对比文件2a为准。
3.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权利要求1保护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通过接入信道高效发送信号的方法和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2页第3段-第13页第3段):本发明的实施例还解决了如何在接入前导码传输期间将关于前向链路信道质量的信息高效地通过接入信道进行发送这一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传输信道质量指示符同时将广播信道的使用量最小化的装置和方法。确定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的前向链路几何状况的度量。根据所述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确定信道质量值的指示符。从多组接入序列内的一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所述多组接入序列中的每一组对应于信道质量值的不同范围。
对比文件1具体实施方式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7页第2段-第24页第2段,图5-7):接入终端(相当于权利要求1中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观测到来自接入点的传输(408)。在观测中,该接入终端确定它所接收的传输的功率。这类观测通常包括确定前向链路信道质量,该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来自被观测的获取导频信号传输或作为共用信令信道(SSCH)一部分的导频传输。然后,接入终端404从一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前导码或接入序列,并且将前导码410发送到接入点412(相当于权利要求1中的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多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每组接入序列被指定对应着CQI值的一个范围。例如,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标识可以是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该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可以根据一组预定的值量化为CQI值。因此,给定范围的接收导频信号功率可以对应于一个给定的CQI值。因此,接入点412可以通过接入终端所选的接入序列,确定给定接入终端的CQI。除CQI信息之外,接入终端还可以在初始接入阶段期间发送其它有用的信息。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发送缓冲等级指示符,以指明该接入终端打算发送到接入点的数据量。利用这些消息,接入点可以适当地确定初始资源分配量(相当于权利要求1中的选择单元,从多个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将这N个前导码序列划分成M个不同的集合,标记为{1,2,…,M}。选择并传输一个适当集合中的一个序列,以发送log2(M)个可能性(即,log2(M)比特)中的一个。例如,为了发送消息索引k∈{1,2,…,M},(随机地)选择第k个集合中的一个序列并传输。假设在接收机处得以正确检测,则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序列所属的集合的索引获取该传输信息(即,该log2(M)比特消息)。在均匀划分策略中,N个前导码序列均匀地划分到M个组中(即,每组包括N/M个序列)。根据所测量的CQI值,从一个适当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前导码序列并进行传输(相当于参照对应关系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关联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中,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然后,冲突概率就依赖于所测量的CQI值和同时进行的接入尝试的数量的映射/量化。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公开了每组接入序列对应一个CQI值范围,参照该对应关系,从接收质量或数据量关联的序列组中选择一个序列,并且将该序列通过接入信道发送到接入点。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对比文件1公开了利用代码序列实现控制信息的通知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主要区别在于权利要求1中生成并使用派生代码序列,由此,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的区别特征在于:a.从多个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b.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
对于上述区别a,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RACH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并具体公开了以下内容(参见对比文件2a第1、3-4节):RACH信道用于初次接入网络以及传输中小量的控制信息和数据包。在该方案中,将专用或特殊符号用于RACH。预定义多个签名序列组,使得每个组由NS个签名序列组成,并且可以将不同的组分配给不同的相邻扇区。每个组还包括签名序列的若干循环移位版本(NSH)。签名序列从不同“类别”的GCL或Chu序列获取。对于不同的p,Chu序列不为正交。要注意,所有GCL序列都具有最佳的自相关特性。长度为素数的GCL序列将产生“最佳”互相关性能。先前讨论的GCL或Chu序列gn可以用作长度为M的签名序列。对gn应用固定时延以产生延迟签名序列。对于表2(a)中的示例,延迟序列如下:gd,n=g(n-30d)modM,d=0,…,9。其中,时延M/NSH=30(即通过循环移位的方式生成了10个派生序列,相当于权利要求1中从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对于具有偶数M的Chu序列:,n=1,…,M-1。不同素数p可以产生不同组签名序列。例如,当M=300时,p={1,7,11,13,17,19,23,29,31,37,…}。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因此,通过将不同的p分配给不同的扇区/小区(相当于权利要求1中的多个基本代码序列),可以减轻小区间干扰。第二个干扰问题是由于大量RACH请求引起的小区间干扰。当存在大量RACH请求时,不同扇区/小区使用不同的正交签名序列集。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上述区别a,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与权利要求1相同,都是基于GCL或Chu序列的良好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通过循环移位生成派生序列,利用派生序列的正交性避免信号间的干扰。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得到技术启示,将对比文件2公开的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应用到对比文件1的前导码设计中,实现多个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即对比文件2公开了上述区别a。
对于上述区别b,对比文件2公开了(参加对比文件2a第4节):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可见,对比文件2给出了优先使用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的技术启示,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达到降低干扰的目的,进而优先关联对应从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得到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2)权利要求2引用权利要求1,对比文件2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2a第1、3-4节):预定义多个签名序列组,使得每个组由NS个签名序列组成,并且可以将不同的组分配给不同的相邻扇区。每个组还包括签名序列的若干循环移位版本(NSH)。签名序列从不同“类别”的GCL或Chu序列获取。对于不同的p,Chu序列不为正交。要注意,所有GCL序列都具有最佳的自相关特性。长度为素数的GCL序列将产生“最佳”互相关性能。先前讨论的GCL或Chu序列gn可以用作长度为M的签名序列。对gn应用固定时延以产生延迟签名序列。对于表2(a)中的示例,延迟序列如下:gd,n=g(n-30d)modM,d=0,…,9。其中,时延M/NSH=30(相当于所述多个基本代码序列的每个序列,生成不同的循环移位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权利要求2的附加技术特征,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权利要求3引用权利要求1,对比文件2公开了RACH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中使用广义线性调频GCL序列(参见对比文件2译文第1、3-4节)。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4)权利要求4引用权利要求1,对比文件2公开了RACH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中使用广义线性调频GCL序列或Chu序列(参见对比文件2a第1、3-4节),而CAZAC序列是与其特性相似的代码序列,也是移动通信领域常用的基本代码序列,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5)权利要求5保护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通过接入信道高效发送信号的方法和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2页第3段-第13页第3段):本发明的实施例还解决了如何在接入前导码传输期间将关于前向链路信道质量的信息高效地通过接入信道进行发送这一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传输信道质量指示符同时将广播信道的使用量最小化的装置和方法。确定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的前向链路几何状况的度量。根据所述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确定信道质量值的指示符。从多组接入序列内的一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所述多组接入序列中的每一组对应于信道质量值的不同范围。
对比文件1具体实施方式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7页第2段-第24页第2段,图5-7):接入终端(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观测到来自接入点的传输(408)。在观测中,该接入终端确定它所接收的传输的功率。这类观测通常包括确定前向链路信道质量,该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来自被观测的获取导频信号传输或作为共用信令信道(SSCH)一部分的导频传输。然后,接入终端404从一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前导码或接入序列,并且将前导码410发送到接入点412(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的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多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每组接入序列被指定对应着CQI值的一个范围。例如,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标识可以是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该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可以根据一组预定的值量化为CQI值。因此,给定范围的接收导频信号功率可以对应于一个给定的CQI值。因此,接入点412可以通过接入终端所选的接入序列,确定给定接入终端的CQI。除CQI信息之外,接入终端还可以在初始接入阶段期间发送其它有用的信息。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发送缓冲等级指示符,以指明该接入终端打算发送到接入点的数据量。利用这些消息,接入点可以适当地确定初始资源分配量(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的表,对于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的一个,关联并设定了至少一个代码序列)。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将这N个前导码序列划分成M个不同的集合,标记为{1,2,…,M}。选择并传输一个适当集合中的一个序列,以发送log2(M)个可能性(即,log2(M)比特)中的一个。例如,为了发送消息索引k∈{1,2,…,M},(随机地)选择第k个集合中的一个序列并传输。假设在接收机处得以正确检测,则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序列所属的集合的索引获取该传输信息(即,该log2(M)比特消息)。在均匀划分策略中,N个前导码序列均匀地划分到M个组中(即,每组包括N/M个序列)。根据所测量的CQI值,从一个适当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前导码序列并进行传输(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的选择单元,基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参照所述表,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然后,冲突概率就依赖于所测量的CQI值和同时进行的接入尝试的数量的映射/量化。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公开了每组接入序列对应一个CQI值范围,参照该对应关系,从接收质量或数据量关联的序列组中选择一个序列,并且将该序列通过接入信道发送到接入点。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对比文件1公开了利用代码序列实现控制信息的通知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5与对比文件1的主要区别在于权利要求5中生成并使用派生代码序列,由此,权利要求5与对比文件1相比的区别特征在于:a.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中的一个关联并设定了多个基本代码序列以及由多个基本代码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派生出的所有派生代码序列;b.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
对于上述区别a,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RACH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并具体公开了以下内容(参见对比文件2a第1、3-4节):RACH信道用于初次接入网络以及传输中小量的控制信息和数据包。在该方案中,将专用或特殊符号用于RACH。预定义多个签名序列组,使得每个组由NS个签名序列组成,并且可以将不同的组分配给不同的相邻扇区。每个组还包括签名序列的若干循环移位版本(NSH)。签名序列从不同“类别”的GCL或Chu序列获取。对于不同的p,Chu序列不为正交。要注意,所有GCL序列都具有最佳的自相关特性。长度为素数的GCL序列将产生“最佳”互相关性能。先前讨论的GCL或Chu序列gn可以用作长度为M的签名序列。对gn应用固定时延以产生延迟签名序列。对于表2(a)中的示例,延迟序列如下:gd,n=g(n-30d)modM,d=0,…,9。其中,时延M/NSH=30(即通过循环移位的方式生成了10个派生序列,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从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对于具有偶数M的Chu序列:,n=1,…,M-1。不同素数p可以产生不同组签名序列。例如,当M=300时,p={1,7,11,13,17,19,23,29,31,37,…}。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因此,通过将不同的p分配给不同的扇区/小区(相当于权利要求5中的多个基本代码序列),可以减轻小区间干扰。第二个干扰问题是由于大量RACH请求引起的小区间干扰。当存在大量RACH请求时,不同扇区/小区使用不同的正交签名序列集。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上述区别a,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与权利要求5相同,都是基于GCL或Chu序列的良好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通过循环移位生成派生序列,利用派生序列的正交性避免信号间的干扰。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得到技术启示,将对比文件2公开的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应用到对比文件1的前导码设计中,实现多个基本代码序列和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
对于上述区别b,对比文件2公开了(参加对比文件2a第4节):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可见,对比文件2给出了优先使用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的技术启示,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达到降低干扰的目的,进而优先关联对应从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得到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5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6)权利要求6保护一种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通过接入信道高效发送信号的方法和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2页第3段-第13页第3段):本发明的实施例还解决了如何在接入前导码传输期间将关于前向链路信道质量的信息高效地通过接入信道进行发送这一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传输信道质量指示符同时将广播信道的使用量最小化的装置和方法。确定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的前向链路几何状况的度量。根据所述被观测的传输信号,确定信道质量值的指示符。从多组接入序列内的一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所述多组接入序列中的每一组对应于信道质量值的不同范围。
对比文件1具体实施方式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7页第2段-第24页第2段,图5-7):接入终端(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观测到来自接入点的传输(408)。在观测中,该接入终端确定它所接收的传输的功率。这类观测通常包括确定前向链路信道质量,该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来自被观测的获取导频信号传输或作为共用信令信道(SSCH)一部分的导频传输。然后,接入终端404从一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前导码或接入序列,并且将前导码410发送到接入点412(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的发送单元,将所选择的所述代码序列在随机访问信道中发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多组接入序列中随机地选择一个接入序列,其中,每组接入序列被指定对应着CQI值的一个范围。例如,前向链路信道质量标识可以是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该被观测导频信号功率可以根据一组预定的值量化为CQI值。因此,给定范围的接收导频信号功率可以对应于一个给定的CQI值。因此,接入点412可以通过接入终端所选的接入序列,确定给定接入终端的CQI。除CQI信息之外,接入终端还可以在初始接入阶段期间发送其它有用的信息。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发送缓冲等级指示符,以指明该接入终端打算发送到接入点的数据量。利用这些消息,接入点可以适当地确定初始资源分配量(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的表,对于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的每个,关联并设定了互不相同的代码序列)。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将这N个前导码序列划分成M个不同的集合,标记为{1,2,…,M}。选择并传输一个适当集合中的一个序列,以发送log2(M)个可能性(即,log2(M)比特)中的一个。例如,为了发送消息索引k∈{1,2,…,M},(随机地)选择第k个集合中的一个序列并传输。假设在接收机处得以正确检测,则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序列所属的集合的索引获取该传输信息(即,该log2(M)比特消息)。在均匀划分策略中,N个前导码序列均匀地划分到M个组中(即,每组包括N/M个序列)。根据所测量的CQI值,从一个适当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前导码序列并进行传输(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的选择单元,基于所述接收质量或者所述数据量,参照所述表,选择任意一个派生代码序列)。然后,冲突概率就依赖于所测量的CQI值和同时进行的接入尝试的数量的映射/量化。
对比文件1具体实施方式还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7页第2段-第24页第2段,图5-7):可以根据数据信道上的被观测的导频信号、噪声和/或业务,确定前向链路几何状况的度量。所述多组接入序列中的多个接入序列不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接入序列进行分配,以反映在接入点周围的接入终端的分布情况。在另一实施例中,将接入序列与接入终端的数量成比例地进行分配,这些接入终端需要给定量的功率以将确认指示符发送到接入终端。在另一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用于将多个接入序列进行划分的方法。对位于接入点周围的多个接入终端的概率分布进行确定。根据CQI值处于预定范围内的多个接入终端,确定该概率分布。根据该概率分布,分配接入序列组。可以根据位于接入点周围的接入终端的分布变化,重新分配接入序列。图7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表700,该表基于不同的因素将接入序列组划分为接入序列子组。这些因素包括CQI范围、缓冲等级、服务质量、分组大小、频率带宽请求或其它因素。给定子组中的接入序列的数量最初可以取决于给定小区内用户的过去集中情况的统计,该统计是根据所考虑的因素做出的。因此,每个小区可以针对各种因素的组合具有接入序列的预定的群集分布。这样,就使多个用户选择相同接入序列的冲突概率最小化了。在一个实施例中,分配给多种因素组合的接入序列的数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组成的变化而动态改变。因此,如果大量用户移动到的某个区域具有处于给定范围内的CQI和特定量的缓冲等级和其它各种因素,则可以给该区域分配额外的接入序列。因此,动态分配接入序列模拟了将冲突概率最小化的最优情景(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对于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的每个,关联并设定了互不相同的数目的代码序列)。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公开了每组接入序列对应一个CQI值范围,参照该对应关系,从接收质量或数据量关联的序列组中选择一个序列,并且将该序列通过接入信道发送到接入点。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对比文件1公开了利用代码序列实现控制信息的通知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6与对比文件1的主要区别在于权利要求6中生成并使用派生代码序列,由此,权利要求6与对比文件1相比的区别特征在于:a.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中的每个,关联并设定了互不相同的数目的基本代码序列或者分别由基本代码派生出的互不相同的数目的派生代码序列;b.对相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从相同的所述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优先地被关联而对应。
对于上述区别a,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RACH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并具体公开了以下内容(参见对比文件2a第1、3-4节):RACH信道用于初次接入网络以及传输中小量的控制信息和数据包。在该方案中,将专用或特殊符号用于RACH。预定义多个签名序列组,使得每个组由NS个签名序列组成,并且可以将不同的组分配给不同的相邻扇区。每个组还包括签名序列的若干循环移位版本(NSH)。签名序列从不同“类别”的GCL或Chu序列获取。对于不同的p,Chu序列不为正交。要注意,所有GCL序列都具有最佳的自相关特性。长度为素数的GCL序列将产生“最佳”互相关性能。先前讨论的GCL或Chu序列gn可以用作长度为M的签名序列。对gn应用固定时延以产生延迟签名序列。对于表2(a)中的示例,延迟序列如下:gd,n=g(n-30d)modM,d=0,…,9。其中,时延M/NSH=30(即通过循环移位的方式生成了10个派生序列,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从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多个派生代码序列)。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对于具有偶数M的Chu序列:,n=1,…,M-1。不同素数p可以产生不同组签名序列。例如,当M=300时,p={1,7,11,13,17,19,23,29,31,37,…}。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因此,通过将不同的p分配给不同的扇区/小区(相当于权利要求6中的互不相同的数目的基本代码序列),可以减轻小区间干扰。第二个干扰问题是由于大量RACH请求引起的小区间干扰。当存在大量RACH请求时,不同扇区/小区使用不同的正交签名序列集。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了上述区别a,且其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与权利要求6相同,都是基于GCL或Chu序列的良好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通过循环移位生成派生序列,利用派生序列的正交性避免信号间的干扰。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得到技术启示,将对比文件2公开的前导码序列设计方案应用到对比文件1的前导码设计中,实现多个基本代码序列和派生代码序列对多个不同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被关联而对应。
对于上述区别b,对比文件2公开了(参加对比文件2a第4节):为了减轻RACH信道的小区间干扰,可以将不同的GCL或Chu序列用于不同的扇区/小区。如果给定固定的p,则相应的Chu序列在循环移位时为正交。然而,序列对于不同的p不为正交并且表现为随机序列。可见,对比文件2给出了优先使用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的技术启示,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达到降低干扰的目的,进而优先关联对应从相同的基本代码序列生成的派生代码序列,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
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得到权利要求6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6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7)权利要求7引用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8引用权利要求7,进一步限定了代码序列的分配数目。对比文件1公开了(参见对比文件1a第17页第2段-第23页第2段,图5-7):可以根据数据信道上的被观测的导频信号、噪声和/或业务,确定前向链路几何状况的度量。所述多组接入序列中的多个接入序列不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接入序列进行分配,以反映在接入点周围的接入终端的分布情况。在另一实施例中,将接入序列与接入终端的数量成比例地进行分配,这些接入终端需要给定量的功率以将确认指示符发送到接入终端。在另一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用于将多个接入序列进行划分的方法。对位于接入点周围的多个接入终端的概率分布进行确定。根据CQI值处于预定范围内的多个接入终端,确定该概率分布。根据该概率分布,分配接入序列组。可以根据位于接入点周围的接入终端的分布变化,重新分配接入序列。图7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表700,该表基于不同的因素将接入序列组划分为接入序列子组。这些因素包括CQI范围、缓冲等级、服务质量、分组大小、频率带宽请求或其它因素。给定子组中的接入序列的数量最初可以取决于给定小区内用户的过去集中情况的统计,该统计是根据所考虑的因素做出的。因此,每个小区可以针对各种因素的组合具有接入序列的预定的群集分布。这样,就使多个用户选择相同接入序列的冲突概率最小化了。在一个实施例中,分配给多种因素组合的接入序列的数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组成的变化而动态改变。因此,如果大量用户移动到的某个区域具有处于给定范围内的CQI和特定量的缓冲等级和其它各种因素,则可以给该区域分配额外的接入序列。因此,动态分配接入序列模拟了将冲突概率最小化的最优情景。可见,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使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关联的代码序列的数目根据控制信息的发生率而变化,即发生率更高的接收质量或者数据量关联更多的代码序列。可见,对比文件1公开了权利要求7和8的附加技术特征,因此,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上述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8)权利要求9保护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各个步骤与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各个单元的功能相对应,基于上述对权利要求1相似的评述理由,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得到权利要求9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9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鉴于权利要求1-9相对于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惯用手段的结合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的无效理由成立,合议组对请求人提出的其他无效理由和证据不再予以评述。
三、决定
宣告200780010212.6号发明专利权全部无效。
当事人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根据该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