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创造名称: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40167
决定日:2019-04-18
委内编号:5W116114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720734116.7
申请日:2017-06-22
复审请求人:
无效请求人:北京瑞特爱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公告日:2017-12-08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北京赫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主审员:陈玉阳
合议组组长:樊延霞
参审员:郭彦
国际分类号:F24D12/02,F24D19/10,F01K17/02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判断实用新型专利某项权利要求是否具备创造性,需要确定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面对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获得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技术启示,如果现有技术中存在这种技术启示,则该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
全文:
本专利的专利号为201720734116.7,申请日为2017年6月22日,授权公告日为2017年12月8日。本专利授权公告时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抽汽热网加热系统(20)、供热管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网及电厂调峰控制平台(15)和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18),另外包括循环水余热热泵回收系统(21)、电锅炉加热系统(22)中的至少一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网系统包括一次供热管网、二次供热管网,以及位于一次供热管网和二次供热管网衔接处的热力站(12)。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供热管网与供热抽汽热网加热系统、循环水余热热泵回收系统(21)、电锅炉加热系统(22)通过输水管道连接;所述一次供热管网上设置循环泵(8)和电动调节阀(11)。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供热管网与用户端连接,所述二次供热管网上设置温度探头(13)和二次循环泵(8)。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18)安装在一次供热管网的运营单位的热网集控中心(19),负责一次供热管网的蓄热量和充放热的控制策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18)还可以安装在二次供热管网的运营单位的热网集控中心(19)或小区物业控制中心,负责区域二次供热管网和末端建筑的蓄热量和充放热的控制策略。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厂供热抽汽热网加热系统(20)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5)及其连接管道;所述热网加热器(5)与一次供热管网连接,一次供热管网上设置循环泵(8)。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余热热泵回收系统(21)的循环水余热来源包括双曲线型的抽凝式热电厂的大型冷却塔(4),或抽凝热电厂的循环水空冷系统。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余热热泵回收系统(21)包括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6)和/或电力驱动的电压缩式热泵(7)。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加热器(5)供热供水和回水管道上,通过多个三通连接多个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作为所述吸收式热泵(6)和电压缩式热泵(7)的热网加热水输送管道,分别与吸收式热泵(6)和电压缩式热泵(7)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连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6)和电压缩式热泵(7)的循环水出口和循环水入口分别与冷却塔(4)或循环水空冷系统的循环水管道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7~11所述的任意一项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5),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6);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凝结水作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6)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同时运行消耗电量,或者利用电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压缩式热泵(7)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炉加热系统(22)包括高压电极锅炉(9)和/或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10)。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锅炉(9)包括高压电网及接入系统、高压电极接线、电极锅炉本体、板式换热器、电极锅炉(9)循环水泵、温控系统及其连接管道。
15. 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10)包括高压电网及接入系统、电阻发热丝或电阻板片、高温蓄热镁砖、高温空气循环风机、高效风水换热器、固体蓄热电锅炉循环水泵、温控系统及其连接管道。
16. 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高压电通过所述电阻板片发热加热高温蓄热镁砖从而实现蓄热。
17. 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网系统的热源来自热电厂供热抽汽热网加热系统(20),通过汽轮机抽汽蓄热,和/或来自循环水余热热泵回收系统(21)的热泵加热,和/或来自电锅炉加热系统(22)的电锅炉放热,以实现热电厂热电解耦。 ”
请求人于2018年10月3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17不具备创造性,请求宣告本专利权利要求全部无效,同时提交了如下证据:
证据1:CN106839513A,公开日期2017年6月13日;
证据2:CN205779063U,公开日期2016年12月7日;
证据3:CN10667893lA,公开日期2017年5月17日;
证据4:CN206257719U,公开日期2017年6月16日;
证据5:CN106839054A,公开日期2017年6月13日;
证据6:CN205717466U,公开日期2016年11月23日;
证据7:CN105762939A,公开日期2016年7月13日。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或3或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17的附加技术特征或者被证据1-5公开、或者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从属权利要求2-17也不具备创造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1月21日受理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并将无效宣告请求书及证据副本转给了专利权人,同时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查。
专利权人针对上述无效宣告请求于2019年1月4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或3或公知常识的结合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17也具备创造性。同时,专利权人提交了如下反证:
反证1:专利权人蓄热调峰项目实景照片;
反证2:关于专利号为201720088142.7的专利申报中国第二十届专利奖评审的院士推荐函;
反证3: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火电灵活性高压蓄热电锅炉调峰项目”荣获2017年首届中国能源研究会技术创新二等奖获奖证书。
国家知识产权局本案合议组于2019年1月17日将专利权人于2019年1月4日提交的意见陈述及附件转给请求人。同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了口头审理通知书,定于2019年3月29日举行口头审理。
口头审理如期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出席了本次口头审理。在口头审理过程中,请求人明确放弃证据6-7的使用。专利权人对证据1-5的真实性和公开性无异议,明确反证1-3供合议组参考。请求人明确无效理由和证据使用方式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者相对于证据1、2、3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从属权利要求2-17的评述方式同书面意见。请求人和专利权人针对上述无效事实、理由和证据均充分发表了意见。
至此,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一)审查基础
本次无效决定的审查基础是授权公告的权利要求书。
(二)证据认定
证据1-5为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对证据1-5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合议组经审查,认可证据1-5的真实性。证据1-5的公开日在本专利的申请日之前,构成本专利的现有技术。
(三)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判断实用新型专利某项权利要求是否具备创造性,需要确定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面对该权利要求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获得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技术启示,如果现有技术中存在这种技术启示,则该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
1、关于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证据1公开了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如图1所示,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11、布水器9、水底保护层10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8、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5、热泵驱动蒸汽管路。所述热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4。吸收式热泵5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和热交换器等主要部件,还包括屏蔽泵、溶液泵和冷却泵等辅助部分。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4,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5;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5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在夏季调峰时段,通过吸收式热泵5实现热电厂夏季发电负荷在自身机组深度调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峰能力,通过热泵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驱动力将循环水冷源损失通过热泵回收其热量,并将此热量跨季节储存于蓄热水体中;在冬季供热期,通过热网循环水管道将蓄热水体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可以保证热电厂冬季100%地满足供热管网的供热服务(参见证据1说明书全文、附图1)。
证据2公开了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机组双负荷调峰的供热系统,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负荷调峰的供热系统及智能控制方法,通过建立蒸汽蓄热系统和电能蓄热系统,在供电供汽的同时平衡电热关系,使机组多余产能均以热量形式保存,并在产能不足时通过合理方式进行热能调配。包括远程控制平台、热电机组系统、蒸汽蓄热系统、电能蓄热系统、热网系统和电网;所述热电机组系统包括相配合的汽轮机1.1和发电机1.2;所述蒸汽蓄热系统包括汽水换热器3.2和第一热水蓄热罐3.1;所述电能蓄热系统包括热水电加热器4.2和第二热水蓄热罐4.1;所述热网系统包括首站A1.4和B 2.4、一次网供热管和热用户A5.1等,所述一次网供热管包括一次网回水管7.1和一次网供水管7.2;所述汽轮机通过首站A1.4连接一次网供热管;所述汽轮机通过汽水换热器3.2连接第一热水蓄热罐3.1,所述汽轮机和第一热水蓄热罐间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热水蓄热罐3.1通过阀门连接一次网供热管;所述发电机为电网6供电且通过热水电加热器4.2连接第二热水蓄热罐4.1,所述发电机和热水电加热器间设置有电流与电压调节器;所述第二热水蓄热罐4.1通过阀门连接一次网供热管;所述一次网供热管连接热用户;所述远程控制平台连接并控制热电机组系统、蒸汽蓄热系统、电能蓄热系统、热网系统、电流与电压调节器和所有所述阀门(参见证据2说明书全文、附图1-8)。
证据3公开了一种跨季节自然水体蓄热和电极锅炉结合进行火电厂调峰的系统,包括电厂接线系统、跨季节蓄热调峰系统、供热管网系统,所述跨季节蓄热调峰系统包括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蓄热热源系统和热网水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蓄热热源系统包括热网加热器1和电极锅炉系统。所述电极锅炉系统包括高压电极接线、电极锅炉本体、板式换热器3、循环水泵、温控系统及其连接管道和电网。所述电极锅炉系统中的锅炉可以是电极热水锅炉,也可是电极蒸汽锅炉(参见证据3说明书全文、附图1-2)。
请求人认为:以证据1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3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专利权人认为:证据1和3均属于季节调峰系统,不涉及在夜晚用电谷期对电力的供应和热力的供应,没有公开本专利的主题名称“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证据1中的供热管网与本专利的供热管网不相同,本专利的供热管网具有蓄放热的功能,而证据1的蓄放热功能是通过蓄热体实现的,需要有额外的蓄热装置,本专利是省略要素的发明;证据2中的远程控制平台并没有对热网的蓄放热进行控制,其控制的是蒸汽蓄热系统、电能蓄热系统,因此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的“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证据3属于季节调峰系统,不能给出在热电解耦调峰系统中设置电锅炉加热系统的启示,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3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对此,合议组认为:
权利要求1为开放式权利要求,其并没有排除其他蓄热装置,并且本专利从属权利要求13限定的和附图1显示的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就是一种蓄热装置,因此对于专利权人所述了“本专利是省略要素的发明,不需要除供热管网之外的额外的蓄热装置”的意见,合议组不予支持。根据证据1公开的内容可知,证据1附图1的技术方案没有明确公开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主题名称“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以及其他技术特征“电网及电厂调峰控制平台,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电锅炉加热系统”。而本专利属于冬季热电厂利用电锅炉和热泵通过管网蓄热来实现电负荷深度调峰领域,通过将管网储能与电锅炉、热泵和供热抽汽三种热源做了结合,实现了热电厂的热电解耦,利用电锅炉和电压缩式热泵消耗发电量,从而减少上网电量,可以实现热电厂调峰,既可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消纳困境,又可以实现供热热水的大体量管网蓄热储能(参见本专利第0005段),因此上述区别特征中的“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和“电锅炉加热系统”均是实现热电解耦调峰的具体方式,可以和主题名称“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整体考量,将三者简称为区别特征(1),而“电网及电厂调峰控制平台”是实现调峰的具体结构,构成区别特征(2)。
关于区别特征(1),本专利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热电解耦调峰系统,属于冬季热电厂利用电锅炉和热泵通过管网蓄热来实现电负荷深度调峰领域,证据1背景技术第0003段记载“目前,随着东北电力辅助服务交易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热电厂通过火电灵活性技术实现了冬季的热电解耦和深度调峰。但在夏季,无论是循环水余热回收还是热电厂热电解耦深度调峰方案,由于我国夏季没有供热服务,连接热电厂的大型热力管网夏季一般都不运行,因此夏季无法实现循环水的余热利用和热电厂夏季热电解耦和深度调峰”,可见,在冬季采用热电解耦调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常见的,这在证据1中亦认识到,证据1还解决了没有供热需求的夏季如何进行调峰的问题,因此,证据1附图1中的季节调峰的方案是可以在冬季的热电解耦和深度调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并且,证据1的调峰系统与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调峰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类似,对其采用本领域中常见的“热电解耦调峰”的控制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关于通过“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实现热电解耦,证据2公开了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机组双负荷调峰的供热系统,其记载“国家政策正逐步加大对火电机组调峰能力的补偿力度;同时要求火电机组在进行电网调峰之时,一定要保证居民的供热质量,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火电机组调峰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火电机组电力调峰,并对热网负荷削峰填谷,从而保证供热的品质,对火电厂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调峰集中于单调峰,如中国专利CN1093791A公开了一种在电网低谷时间为蓄热罐储存热量的调峰系统,但对于现有的抽汽供热电厂,单调峰系统未在热能和电能间进行关联,在对电力调峰时供热存在浪费或不足,从而需要提供一种即能够保证供热,又能充分利用热能和电能的供热系统”(参见证据2第0003段),其公开了热电解耦调峰的控制方式,证据2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远程控制平台对热网系统、热电机组系统、蒸汽蓄热系统、电能蓄热系统、数据传输系统进行管理,并控制供热系统中的循环泵、补水泵、电动调节阀门、电流与电压调节器和热电机组控制平台的工作,远程控制平台收集环境温度、热用户负荷、热电机组抽汽工况图和电网调度数据,进行数据计算与处理,得出并输出热网热负荷、蒸汽蓄放热负荷、电能蓄放热负荷、热电机组负荷,从而对供热系统进行远程智能控制,根据其第0054-0057段记载的具体控制流程可知,该远程控制平台通过对热网蓄放热的运行管理实现了热电耦合的调峰控制,将其用于证据1的调峰系统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关于进一步结合“电锅炉加热系统”作为蓄放热装置以实现热电解耦,证据3公开了在火电厂调峰的系统中采用电极锅炉作为蓄热装置,在证据2公开了通过蓄放热的方式实现热电解耦调峰的基础上,将蓄放热装置选择为“电锅炉加热系统”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关于区别特征(2),证据1公开了在对于热电厂发电负荷的深度调峰(参见证据1说明书第0043段、0047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电网及电厂调峰控制平台的结构实现调峰并实现电厂的综合控制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综上所述,在证据1的基础上,结合证据2、3和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得到权利要求1的所要求保护的技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3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2、关于权利要求2-17
关于权利要求2和4,证据1公开了供热管网系统包括一次供热管网。证据4公开了一种供热管网蓄能提高火电厂运行灵活性的系统,包括二次管网供热管路8(即二次供热管网),以及位于一次管网供热管路6(即一次供热管网)和二次管网供热管路8衔接处的二次热网加热器(相当于热力站),二次管网供热管路8与用户端连接(参见证据4的说明书第14段、附图1),证据4给出设置二次管网以提高用户端供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了起到监控和循环的作用,具体在管网上还设置温度探头和二次循环泵则是本领域通常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从属权利要求2和4也不具备创造性。
关于权利要求3,证据1公开了:一次供热管网与电厂供热首站、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通过输水管道连接;所述一次供热管网上设置循环泵(如图1所示)。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了起到循环加热的作用,具体将电锅炉加热系统通过输水管道连接以及在一次供热管网上还设置电动调节阀起到调节控制作用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创造性。
关于权利要求5-6,热网蓄放热运行管理平台的功能“负责一次供热管网的蓄热量和充放热的控制策略”和“负责区域二次供热管网和末端建筑的蓄热量和充放热的控制策略”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整体技术方案可以确定的,其设置位置也是根据实际需求和工况确定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创造性。
关于权利要求7-12,证据1还公开了其附加技术特征: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4)及其连接管道;所述热网加热器(4)与一次供热管网连接,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循环水余热来源包括双曲线型的抽凝式热电厂的大型冷却塔(7),或抽凝热电厂的循环水空冷系统,还包括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5)和/或电力驱动的电压缩式热泵(6)。热网加热器(4)供热供水和回水管道上,连接多个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作为所述吸收式热泵(5)和电压缩式热泵(6)的热网加热水输送管道,分别与吸收式热泵(5)和电压缩式热泵(6)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吸收式热泵(5)和电压缩式热泵(6)的循环水出口和循环水入口分别与冷却塔(4)或循环水空冷系统的循环水管道连接。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4),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5);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凝结水作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5)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同时运行消耗电量,或者利用电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压缩式热泵(6)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而为了起到循环作用,在一次供热管网上设置循环泵以及通过多个三通连接分支管道则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创造性。
关于权利要求13-16,证据3还公开了如下特征:电锅炉加热系统包括高压电极锅炉高压电极锅炉包括高压电网及接入系统、高压电极接线、电极锅炉本体、板式换热器、电极锅炉循环水泵、温控系统及其连接管道其也起到了混合蓄热,深度调峰的作用(参见证据3权利要求10和说明书全文)。证据5公开了一种固体蓄热电锅炉和跨季节自然水体结合的蓄热调峰系统,并公开了如下特征(参见说明书第43-54段、附图1-2):固体蓄热电锅炉1包括高压控制柜11、保温层15、高压发热电阻13、储能体14、风水换热器16和循环风机17。所述保温层15形成封闭空间,所述储能体14、风水换热器16和循环风机17位于所述保温层15内部,所述风水换热器16与所述储能体14通过热收集端相连接。所述风水换热器16与进水管、出水管相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分别开口于保温层15,并与保温层15外的输送管道相连接。所述高压控制柜11与所述储能体14之间设置有高压接线12,所述高压控制柜11位于所述保温层15外部,所述高压接线12穿过所述保温层15,与高压发热电阻13连接,所述高压发热电阻13分布于储能体14的一侧。所述储能体14包括高温蓄热镁砖,高压电通过所述高压发热电阻13发热,加热所述高温蓄热镁砖从而实现蓄热。所述高压发热电阻13包括电阻发热管、电阻发热丝或电阻发热板片多种形态。所述风水换热器16为水侧走管束内部的低压翅片管束换热器。所述循环风机17可循环高温空气,具有可变速、耐高温、低耗电和长寿命期的特点。热网水循环系统包括热网加热器进、出水管路,固体蓄热电锅炉进、出水管路,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进、出水管路,一次供热管网供、回水管路;各管路之间通过多个三通、水泵及阀门连接。此外,通过温控系统进行控制,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常见的技术手段。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上述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创造性。
关于权利要求17,证据1还公开了其附加技术特征:供热管网系统的热源来自电厂供热首站,通过汽轮机抽汽蓄热,和/或来自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热泵加热。而证据3公开了来自电锅炉加热系统的电锅炉放热,并与蓄热水体耦合的系统,且其也起到了热电耦合的作用。在其启示下,将证据3中的电锅炉加热系统与证据1中的电厂供热首站、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结合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因此,当其引用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时,该从属权利要求也不具备创造性。
根据上述的事实和理由,本案合议组依法做出以下决定。
三、决定
宣告201720734116.7号实用新型专利权全部无效。
当事人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根据该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