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创造名称: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40617
决定日:2019-05-20
委内编号:5W116427
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号:201020512087.8
申请日:2010-09-01
复审请求人:
无效请求人:十堰飞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授权公告日:2011-03-23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主审员:程跃新
合议组组长:冯涛
参审员:张滢滢
国际分类号:F02M31/125(2006.01)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决定要点
:如果权利要求与最接近现有技术间存在区别技术特征,但该特征已在其他的现有技术中公开,并且该特征在该现有技术中能解决与本专利中相同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启示下可以对最接近现有技术进行改造,获得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则该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
全文:
本专利的专利号为201020512087.8,申请日为2010年09月01日,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03月23日。本专利授权公告时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 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包括外壳(2)、加热棒(1)、温控器(3);所述加热棒(1)包括电极片、加热片、外包壳;所述加热棒(1)的一端与所述外壳(2)固接,所述温控器(3)置于外壳(2)内;所述加热棒(1)的电极片与所述温控器(3)的接线端相连;外壳(2)的间隙处填充有灌封胶;所述外壳(2)上开有将所述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固定在安装位置的固定孔(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1)包括电极片、加热片、外包壳和电源引线;所述外包壳为外包金属壳;所述电源引线从电极片引出;所述电极片和加热片通过硅橡胶导热粘接剂紧固后用亚胺膜紧密包裹并装入外包金属壳内,缝隙部分用耐高温的绝缘胶或氧化镁填充后用密封胶或焊接将管口密封。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1)包括电极片、加热片、外包壳和电源引线;所述外包壳为外压壳;所述电源引线从电极片引出;所述加热片用两片电极片夹紧,并用亚胺膜包裹后装入外压壳内,通过压力试验机压紧。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为PTC加热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1)为一个或相互并联的多个。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的外壳(2)内还包括温度保险丝(6),所述温度保险丝(6)与加热棒(1)、温控器(3)串联在一起。 ”
请求人于2018年11月2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6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请求宣告本专利权利要求全部无效,同时提交了如下证据:
证据1: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03月31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1433834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复印件;
证据2:授权公告日为2004年03月03日、授权公告号为CN260571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复印件;
证据3: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10月07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132192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复印件;
证据4: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04月08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121815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复印件;
证据5:请求人声称的百度百科中关于词条“硅橡胶”的网页截屏;
证据6:刊载于《橡胶科技市场》2008年13期的题为“硅橡胶的应用及改性技术”的论文摘要在中国知网上的网页截屏;
证据7:刊载于《特种橡胶制品》2007年01期的题为“硅橡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的论文摘要在中国知网上的网页截屏;
证据8:中国知网上于2010年04月01日发表、作者为刘杰胜、题为“高性能伸缩缝密封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的论文摘要的网页截屏;
证据9: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印刷的《硅橡胶及其应用》一书的封面、版权页、前言页的复印件;
证据10:请求人声称的百度百科中关于词条“聚酰亚胺薄膜”的网页截屏;
证据11: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05月12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14611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复印件。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证据2或证据3,再和证据4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权利要求2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1和公知常识和证据11或与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其中硅橡胶被证据5或证据6或证据7或证据8或证据9公开,亚胺膜被证据10公开,权利要求3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1和公知常识,如证据10的结合公开,权利要求4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11公开,权利要求5的附加技术特征在证据1基础上结合公知常识可以得到,权利要求6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3公开,因此,权利要求2-6不具备创造性。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12月27日受理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并将无效宣告请求书及证据副本转给了专利权人,同时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查。
专利权人针对上述无效宣告请求于2019年02月01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并认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2、3具备创造性,证据5、10不可信,证据6-10无法表明电极片和加热片通过硅橡胶导热粘结剂紧固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证据5-10发表时间不确定,权利要求2-6具备创造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本案合议组于2019年03月05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了口头审理通知书,定于2019年04月25日举行口头审理,同日,将专利权人提交的上述意见陈述书转送给请求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答复。
请求人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再次陈述权利要求1-6不具备创造性的具体理由。
口头审理如期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出席了本次口头审理。在口头审理过程中,(1)请求人明确无效理由为权利要求1-6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2)请求人当庭提交证据12、13(证据12: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聚酰亚胺》1981年0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封面、目录页、译者的话页、第178、179、180页、版权页的复印件;证据13: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聚酰亚胺纤维》2017年05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封面、版权页、序页、第001页至第003页的复印件)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并当庭出示证据12原件,专利权人对证据1-4、11、12的真实性、公开性没有异议,对证据5-10、13的真实性、公开性有异议,并认为证据9不可以作为本专利的现有技术使用,证据12不能作为公知常识使用;(3)请求人表示证据5-9证明目的:硅橡胶是古老产品,作为导热粘结剂广泛应用是本领域公知,证据10、12、13证明目的:聚酰亚胺是古老产品,也是公知,证据5、10无公开日期,证据6-8可以看到公开时间,证据9中涉及的内容早于申请日,说明在申请日前就有各种硅橡胶。双方当事人还就各自的主张充分发表了意见。
至此,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审查基础
本无效决定的审查基础为本专利授权公告的权利要求书。
2、证据认定
证据1-4、11是专利文献,证据12是书籍,专利权人对其真实性和公开性无异议,经核实,合议组对证据1-4、11-12予以采信。证据1-4、11属于公开出版物,公开日期在本专利申请日之前,可以作为现有技术评价本专利的创造性。证据12是1981年翻译出版的书籍,该书是对有关聚酰亚胺资料的整理,在译者当时该种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本专利的申请日为2010年,因此,可以确定在本专利申请日前该种材料已为本领域所公知,证据12可以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使用。
证据6-8是中国知网上发表的论文,经合议组核实,对其真实性和公开性予以确认,可以作为现有技术评价本专利的创造性。
证据5和10是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其公开时间不能确定,不能作为现有技术评价本专利的创造性。
证据9和证据13是科技书籍,请求人没有提交原件,专利权人对其真实性不予认可,合议组认为证据9和证据13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其不能用于评价本专利的创造性。
3、创造性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证据2或证据3,再和证据4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权利要求2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1和公知常识和证据11或与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其中硅橡胶被证据5或证据6或证据7或证据8或证据9公开,亚胺膜被证据10、12公开,权利要求3的附加技术特征被证据1和公知常识,如证据10、12的结合公开。
专利权人认为证据1-4均未公开具有集成、密封和固定功能的外壳,证据1中公开的空心螺栓不具有可以集成各元器件的功能,也未给出在外壳间隙用灌封胶将各元器件和线路固定和密封的启示,证据2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手段与本专利不同。
3.1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
经查,证据1公开了车用电加热器,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参见证据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拱的车用电加热器利用电加热,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后可对油箱及机车供油系统不同部位的油路如滤清器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所提拱的车用电加热器利用电加热,不仅可用于机用柴油的加热,还可用于其他如汽油、水等介质的加热。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为包括加热灯管2、罩于加热灯管2外的金属外壳1,所述金属外壳1开口一端设有空心螺栓4,空心螺栓4与加热灯管2之间设有固定弹簧8,所述的固定弹簧8与加热灯管2之间设隔热垫3。所述的加热灯管2正、负电极设于加热灯管2的同一端,与正、负电极相连接的电源线均从空心螺栓4的中空孔7内穿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不同地方在于所述的加热灯管换为加热电阻丝。”
由此可见,证据1也公开了对滤清器、或油箱或其他供油系统中的柴油加热的加热器,该加热器的加热灯管2被其外部的金属外壳1包围,两者的裸露端固接在空心螺栓4上,工作时,内有加热灯管2的金属外壳1直接浸泡在柴油中,给油箱及供油系统不同部位的油路,如滤清器中的柴油进行加热,加热灯管2和金属外壳1对应于本专利的加热棒,空心螺栓4也起到固定加热部件的作用,对应于本专利的外壳。对比权利要求1的方案和证据1公开的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本专利还包括温控器(3),所述加热棒(1)包括电极片、加热片、外包壳;所述温控器(3)置于外壳(2)内;所述加热棒(1)的电极片与所述温控器(3)的接线端相连;外壳(2)的间隙处填充有灌封胶;所述外壳(2)上开有将所述油电分离型柴油加热器固定在安装位置的固定孔(5);而证据1空心螺栓内没有温控器,没有公开空心螺栓在安装位置的固定方式以及空心螺栓间隙处的结构,并且证据1的加热部件为电阻丝,金属外壳1包围在加热灯管2的外部。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专利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有温度控制功能、安全性高、能够直接固定、具有电极片和加热片作为加热部件的柴油加热器。
经查,证据2公开一种异形乳白石英电红外加热器,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参见证据2说明书、图1、2):“本实用新型加热器是一种直接放入各种液体内加温的热源。
本实用新型加热器集温控于一体能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控温,切断或开启电源。
在图1中电源通过温控器10接到电热丝2一端电极,另一端直接接电源成一回路,从而对电热丝通电加热,当温度达到设定要求时,温控器触点脱开切断电通路,电热丝停止加热,当温度下降到设定要求温控器触点闭合对电热丝再加热,如此往复保持液体温度。图中电热丝2可为一根电热丝或二根电热丝串联或并联组成,也可由三根电热丝串联或并联组成。
在图2中一根U形乳白石英管1、内部穿入电线丝2,电热丝二端分别接电极3和4,石英管1二端各紧套上硅胶套7起密封作用,电极3和4分别从硅胶套中心穿出,座落在不锈钢管座8上,在不锈钢管座8内里露出的硅胶套7外圆上各套一只胶木垫片,再各套上一只金属垫片6,用螺母5固紧电极3和4,使石英管1稳稳地座落在不锈钢管座8上,同时硅胶套7与胶木垫片9起着电极3和4与不锈钢管座的绝缘作用。
不锈钢管座8内壁中间紧贴装上温控器10,温控器10引线一端接电源线另 一端与电极4连接用螺丝5固紧。电极3与电源另一根线联接用螺丝5固紧。使电源一端通过温控10到电极4到电丝2到电极3,再到电源另一端成回路。为了安全不锈钢管座8直接与电源地线连接,电源线用塑料卡12卡紧。再用ABS 塑料套13与不锈钢管座8粘住使温控10电极3和4封在里面确保安全可靠。”
证据4公开了一种燃油滤油器中的燃油加热器,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参见证据4说明书第2页第9-18行,图1):“在该实施例的装置中,包括:相互卡持连接的电极散热片3和PTC 发热片2,发热片2圆周均匀分布卡持在两个电极散热片3之间,两个电极散热片3上的四对圆弧孔槽固定在外壳1内的四个圆弧状限位档边内;电极散热片3与电极插针7电路连接,压板5通过铆钉6和外壳1锚固在一起,并通过安装在压板5和电极散热片3之间的弹簧 4,压紧电极散热片3和PTC发热片2,确保电极散热片与发热片之间紧密接触,在通电后正常发热。”
由证据2公开的内容可知,证据2公开的加热器可以放入各种液体内加热,电热丝2包围在石英管1内,其裸露端通过连接的电极3和4固定在不锈钢管座8上,电热丝2和石英管1对应于本专利的加热棒,不锈钢管座8对应于本专利的外壳;证据2还公开了在不锈钢管座8内布置有与电热丝2的一个电极连接的温控器10,工作时温控器10控制加热器的工作,因此,证据2也集成有温控功能,实现智能控温,因而,证据2给出了在加热器的外壳内固定与加热部件的电极相连接的温控器的技术启示。尽管证据2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本专利的不同,但证据2采用了与本专利相同的在加热器相应部位设置温控器的技术手段,该手段解决了与本专利温控器相同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2的启示下,显而易见可以对证据1的空心螺栓进行改造,在其内部设置与加热部件的电极连接的温控器,以集成有温控功能。
对于加热棒的具体加热形式,证据1公开的加热部件是电阻丝。由证据4公开的内容可知,证据4公开的也是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该加热部件为电极散热片和PTC发热片,因此,在加热柴油时可以选择电极片、加热片作为加热部件。尽管证据4的散热片和发热片工作时直接与燃油接触,但为了获得更好的安全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在加热部件外设置包围壳状物,在证据1已公开了加热部件被包围在金属外壳内的基础上,在证据4的启示下,显而易见可以将证据1中的加热部件改造成电极片、加热片,并使之具有外包壳,采用这一种特征也不会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对于灌封胶和固定孔,证据1的金属外壳1与空心螺栓4间存在连接部位,在工作时,金属外壳1和部分空心螺栓4会浸泡在柴油中,通常不希望连接部位以及空心螺栓的其他间隙处漏油。为了保证安全性,对连接部位和空心螺栓4的间隙处进行密封,选择灌封胶进行密封是本领域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而为了将加热器固定在加热部位上在空心螺栓的安装位置设置固定孔是本领域常规采用的连接手段,采用上述特征也不会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因此,在证据1的基础上,结合证据2、4和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获得本专利的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1不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2权利要求2
权利要求2进行一步限定了加热棒的组成部件,并通过加热棒的制作过程限定了各部件的关系,其中加热棒制作过程为:所述电极片和加热片通过硅橡胶导热粘接剂紧固后用亚胺膜紧密包裹并装入外包金属壳内,缝隙部分用耐高温的绝缘胶或氧化镁填充后用密封胶或焊接将管口密封。
请求人认为上述制作过程所限定的各部件的关系是公知常识,其中硅橡胶作为导热粘结剂紧固在证据5-9佐证,亚胺膜在证据10、12佐证,填充绝缘胶或氧化镁后用密封胶密封在证据11公开。
即使考虑证据5-12的公开内容,合议组认为也不能得出权利要求2不具备创造性的结论,理由如下:
经查,证据5-9公开了硅橡胶主要是作为粘接剂、灌封材料或模具使用,通过用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增强硅橡胶可提高硅橡胶的绝缘性和耐烧蚀性,硅橡胶在耐高温、耐寒性、绝缘性、导热性方面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和液体硅橡胶的应用,制备出高性能硅橡胶密封材料,硅橡胶,1945年问世,广泛用作胶黏剂、密封剂、防护涂料、灌封和制模等材料。
证据10、12公开了聚酰亚胺薄膜用于电机的槽绝缘及电缆绕包材料,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耐热性、机械性能、电性能、耐辐射性、耐溶剂性,由纯聚酰亚胺制成的H-薄膜具有卓越的物理机械性能,从液氮温度至很高的温度下均能保持满意的性能,在介电性能方面含有弱极性基的中顺介电质。
证据11公开柴油净化装置自控温电加热器,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参见证据11的说明书第0019段、图1):一种柴油净化装置自控温电加热器,其管状壳体1内腔的上端固定有内丝螺母2,中部固定有PTC电热元件3,管状壳体1下端的外壁上套装有管状螺栓固定头4,电源线5穿过管状壳体1的下端部与PTC电热元件3相接。固定头4下端面的螺栓头6固定在管状壳体1的下端头上,且螺栓头6的内侧套装有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密封圈7。电源线5与管状壳体1内壁之间填充有硅胶或氧化镁粉8,管状壳体1的下端口上固定有胶帽9,且胶帽9套装在电源线5上。
由此可见,证据5-9公开了硅橡胶是一个现有的化学产品,其导热性好,可作为粘接剂使用,但其并未公开在制作由电极片和加热片组成的加热部件时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两者。证据10、12公开了聚酰亚胺薄膜可以用作绝缘包绕材料,但未公开在制作由电极片和加热片组成的加热部件时在粘接两者后需要利用亚胺膜紧密包裹。证据11公开加热器的管状壳体1与其内电源线间填充有硅胶或氧化镁,并在下端口固定胶帽,但未公开硅胶或氧化镁填充在管状壳体和PTC电热元件间的缝隙内。因此,证据5-12均未给出启示在制作加热棒时采用权利要求2所限定的制作过程,而此制作过程实际上限定了加热棒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的基础上,结合证据2、4以及5-12不能显而易见的获得权利要求2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证据3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加热器,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参见证据3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图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所示,油水分离加热器,其结构包括,柴油加热杯4,加热管2, 柴油加热杯4为圆柱内腔,加热管2为圆环状绝缘密闭加热管。
加热管2连接温度控制器3,加热管2的主电路上连接温度保险丝1。
温度控制器3、加热管2及温度保险丝1位于柴油加热杯4内腔、并固定在加热底座5上,加热底座5固定在柴油加热杯4的杯底,温度控制器3的热敏面及温度保险丝1裸露在柴油加热杯4内腔,柴油加热杯4顶部杯口设置螺纹,连接在柴油机供油系统的滤清器底部,柴油加热杯4的杯底开设放水口6。
温度控制器3也可以不直接安装在柴油加热杯内4,而根据滤清器结构的不同,设置在滤清器的合适位置上。”
由此可见,证据3公开了具有温度控制功能的油水分离的加热器,其中的加热部件是加热管,也没有公开权利要求2中的制作过程。因此,即使考虑证据3的内容,也不能获得权利要求2的方案。权利要求2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3权利要求3
权利要求3进行一步限定了加热棒的组成部件,并通过加热棒的制作过程限定了各部件的关系,其中加热棒制作过程为:所述加热片用两片电极片夹紧,并用亚胺膜包裹后装入外压壳内,通过压力试验机压紧。
请求人认为上述制作过程所限定的各部件的关系是公知常识,其中亚胺膜在证据10、12佐证。
由证据10、12公开的内容可知,证据10、12公开了聚酰亚胺薄膜可以用作绝缘包绕材料,但未公开在制作由电极片和加热片组成的加热部件时在三者夹紧后需要利用亚胺膜包裹。也没有证据和有说服力的理由表明在制作加热柴油的采用电极片和加热片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时,采用压力试验机压紧的方式使电极片、加热片、外包壳成为一体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同理,证据3也没有公开权利要求3的制作过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的基础上,结合证据2-12不能显而易见地获得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3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3.4权利要求4-6
权利要求4-6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权利要求2或3的从属权利要求,当所引用的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时,权利要求4-6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基于上述理由和事实,合议组作出如下决定。
三、决定
宣告201020512087.8号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1无效,在权利要求2-6的基础上继续维持该专利有效。
当事人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根据该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