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系统中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无效决定


发明创造名称:无线电系统中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外观设计名称:
决定号:41425
决定日:2019-08-12
委内编号:4W108528
优先权日:2001-04-20
申请(专利)号:02812385.9
申请日:2002-04-05
复审请求人:
无效请求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公告日:2011-03-23
审定公告日:
专利权人:西门子公司
主审员:李玲玲
合议组组长:柴瑾
参审员:邢文飞
国际分类号:H04W72/04
外观设计分类号:
法律依据:专利法第三十三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
决定要点:关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认定,如果原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记载了几个并列的技术方案,且上述并列技术方案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情况;则专利权人通过删除并列技术方案式的修改后, 余下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应理解为该技术方案在原并列技术方案中狭义的范围,而不应作更宽泛的广义理解;即专利权人通过删除放弃对部分并列技术方案的保护后,余下技术方案的理解应基于其原保护范围做善意的理解。
全文:
本专利的专利号为02812385.9,优先权日为2001年04月20日,申请日为2002年04月05日,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03月23日。专利权人为西门子公司。本专利授权公告时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
其中,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将分派给发送器(1)的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给发送器(1)分配的整个带宽保持恒定。
4.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作为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一数据组(8),该数据组带有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二数据组(9),该数据组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三数据组(10),它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和包括一个传送其它信息用的第四数据组(11),
其中,第一数据组(8)、第二数据组(9)、第三数据组(10)和第四数据组(11)用适应地变动了的频率位置传送。
5.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6.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和一个第三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和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7.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一个第五频带、一个第六频带和一个第七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五与第六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六与第七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8.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第二数据组(9)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第三数据组(10)的数据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9.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和一个第四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和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0.如上述权利要求1-3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大量各分派有不同频率范围的副载波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和
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和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2.如权利要求1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配给第一数据组(8)的第一频带、第二频带、第三频带、第四频带和第五频带是分别通过一个副载波形成的,
分配给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总共有二十个副载波,和
分配给第二数据组(9)和第三数据组(10)各四个副载波。
13.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和一个第四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位于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位于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4.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配给第一数据组(8)的第一频带、第二频带、第三频带和第四频带是分别通过两个副载波形成的,
分配给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总共有48个副载波,和
分配给第二数据组(9)和第三数据组(10)各一个副载波。
15.如上述权利要求1-3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发送器(1)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接收器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
16.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包括:
可控的发送部分(5),该可控的发送部分(5)用于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和
控制装置(4),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
17.如权利要求16的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的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被构造为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装置。”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请求人)于2019年02月22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权利要求1-18不清楚,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5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18及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宣告本专利权利要求1-18全部无效,同时提交了如下证据:
附件1:本专利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公开文本;
附件2: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
经形式审查合格,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03月04日受理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并将无效宣告请求书及证据副本转给了专利权人,同时成立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查。
请求人于2019年03月22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补充了无效理由和证据,补充提交的证据如下:
证据1:本专利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公开文本;
证据2: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
证据3(下称对比文件1):CN1277759A,公开日为2000年12月20日;
证据4(下称对比文件2):WO00/02401A2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2000年1月13日;
证据5(下称对比文件3):CN1234661A,公开日为1999年11月10日;
证据6(下称对比文件4):EP1083720A2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2001年3月14日;
证据7(下称对比文件5):JP特开2000-151548A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2000年5月30日;
证据8(下称对比文件6):US6195341B1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2001年2月27日;
证据9(下称对比文件7):CNll68040A,公开日为1997年12月17日;
证据10(下称对比文件8):EP0702462A1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1996年3月20日;
证据11(下称对比文件9):JP特开平11-284597A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1999年10月15日;
证据12(下称对比文件10):US6175550B1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2001年1月16日;
证据13(下称对比文件11):US5581548A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1996年12月3日;
证据14(下称对比文件12):W096/19055A1及其中文译文,公开日为1996年6月20日。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18的保护范围不清楚,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5得不到说明书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18及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权利要求1-4、10、15-18不具备新颖性,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其中,权利要求1-3、15-18相对于对比文件2,权利要求1、3、10、16-18相对于对比文件3-7、9,权利要求1-2、16-18相对于对比文件8,权利要求1、3-4、10、16-18相对于对比文件11,权利要求1-2、10、16-18相对于对比文件12不具备新颖性;
权利要求1-18不具备创造性,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其中,请求人评述创造性的对比文件组合方式为:
以对比文件1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独立权利要求1、16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12中任一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12中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12中任两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12中任两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以对比文件2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独立权利要求1、16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12中任一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12中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12中任两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12中任两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以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独立权利要求1、16相对于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12中其余任一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12中其余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12中其余任两篇的结合,或相对于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12中其余任两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
从属权利要求2的附加特征属于公知常识,或被对比文件2、8、12中任一篇公开,或被对比文件1-9、11-12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1、3-7、9、11任一篇和对比文件2、8、12任一篇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1、3-7、9、11任一篇和对比文件2、8、12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
从属权利要求3的附加特征属于公知常识,或被对比文件2-7、9、11中任一篇公开,或被对比文件1-9、11-12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2-7、9、11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9、11-12其余任一篇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2-7、9、11任一篇和对比文件1-9、11-12其余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
从属权利要求4的附加特征属于公知常识,或被对比文件11公开,或被对比文件2、11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3-9、12中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或被对比文件3-9、11-12中任一篇和公知常识的结合公开,
从属权利要求5-9的附加特征属于公知常识,
从属权利要求10的附加特征被对比文件3-7、9、11-12中任一篇公开,或属于公知常识,
从属权利要求11-14的附加特征属于公知常识,
从属权利要求15的附加特征被对比文件2公开,或属于公知常识,
从属权利要求17的附加特征被对比文件2-12中任一篇公开,或属于公知常识,
从属权利要求18的附加特征被对比文件1-12中任一篇公开,或属于公知常识。
合议组于2019年04月09日向专利权人发出了转送文件通知书,将请求人于2019年03月22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及其所附附件转送给专利权人。
专利权人针对上述无效宣告请求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并认为请求人的意见均不成立。
合议组于2019年05月06日向请求人发出了转送文件通知书,将专利权人于2019年04月18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转送给请求人。
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再次提交了意见陈述书,同时修改了权利要求书,提交了权利要求修改替换页和权利要求修改对照页。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为:在本专利授权文本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将从属权利要求10中“布置”的方案并入独立权利要求1中,将从属权利要求10中“布置”的方案和从属权利要求17的全部附加特征并入独立权利要求16中,将权利要求15的附加特征“发送器(1)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接收器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修改为“接收器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1)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删除从属权利要求10、17,并适应性调整权利要求的编号和引用关系。专利权人认为权利要求15附加特征的修改为对明显错误的更正。专利权人用本专利的PCT公开文本证明其修改不超范围,并对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提交了译文异议。专利权人提交的反证如下:
反证1:本专利的PCT公开文本WO02/087264A2;
反证2:对比文件11的中文译文更正。
专利权人提交的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内容为:
“1.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
其中,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
其中,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大量各分派有不同频率范围的副载波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和
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将分派给发送器(1)的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给发送器(1)分配的整个带宽保持恒定。
4.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作为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一数据组(8),该数据组带有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二数据组(9),该数据组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三数据组(10),它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和包括一个传送其它信息用的第四数据组(11),
其中,第一数据组(8)、第二数据组(9)、第三数据组(10)和第四数据组(11)用适应地变动了的频率位置传送。
5.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 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6.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和一个第三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和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7.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一个第五频带、一个第六频带和一个第七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五与第六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六与第七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8.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 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第二数据组(9)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第三数据组(10)的数据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9.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和一个第四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在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和
其中,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0.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和一个第五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四与第五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和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1.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配给第一数据组(8)的第一频带、第二频带、第三频带、第四频带和第五频带是分别通过一个副载波形成的,
分配给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总共有二十个副载波,和
分配给第二数据组(9)和第三数据组(10)各四个副载波。
1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第一数据组(8)的数据在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和一个第四频带中传送,
其中,发送器(1)的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在位于第一与第二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以及第三与第四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其中,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的第二数据组(9)、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第三数据组(10)在位于第二与第三频带之间的一个频率范围中传送。
13.如权利要求12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配给第一数据组(8)的第一频带、第二频带、第三频带和第四频带是分别通过两个副载波形成的,
分配给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总共有48个副载波,和
分配给第二数据组(9)和第三数据组(10)各一个副载波。
14.如上述权利要求1-3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接收器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1)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
15.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包括:
可控的发送部分(5),该可控的发送部分(5)用于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和
控制装置(4),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
其中,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
其中,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大量各分派有不同频率范围的副载波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和
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
16.如权利要求15的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被构造为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装置。”
合议组于2019年06月06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了口头审理通知书,定于2019年07月01日举行口头审理。
合议组于2019年06月13日向请求人发出了转送文件通知书,将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及其所附附件转送给请求人。
口头审理如期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出席了本次口头审理。在口头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身份无异议,对合议组成员无回避请求。在本次口头审理中明确了以下事实:
(1)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了修改的权利要求书,请求人对权利要求书上述修改的修改时机和修改方式均无异议,合议组经核实,确认本次口头审理以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16为基础。
(2)请求人当庭提交了两份公知常识性证据的复印件,请求人提交的证据如下(编号续前):
证据15:《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封面、目录、第382-386、426-427、552-557页,杨留清 张闽申 徐菊英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1995年5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证据16: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Phase 2 );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 specification (GSM 04.08)及其部分中文译文,Version 5.3.0,ETSI TC-SMG,1996年7月。
请求人当庭出示了证据15的原件以及(2019)京方圆内经证字第23185号公证书证明证据16的真实性。请求人认为,证据15是教科书,证据16的GSM规范被证据15的附录引用,因此证据15、证据16都可以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合议组当庭将上述证据15、16及其原件或公证书转交给专利权人核实,专利权人当庭核实后对请求人提交的证据15、证据16的真实性和公开时间无异议,对证据16中文译文的准确性无异议,认可证据15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但不认可证据16属于公知常识性证据。另外,专利权人对于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2的真实性、公开时间均无异议,对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4-6、对比文件8-10、对比文件12中文译文的准确性均无异议,对对比文件11的中文译文有异议,并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了相应的译文更正。请求人对专利权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的上述译文更正无异议,因此合议组当庭确定对比文件11的中文译文以请求人提交的中文译文结合专利权人提交的译文更正为准。
(3)专利权人当庭提交了两份公知常识性证据的复印件及其原件,专利权人提交的证据如下(编号续前):
反证3:高等学校教材《扩频通信》的封面、著录项目页、第37-38页,查光明,熊贤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
反证4:《德汉工程词典》的封面、著录项目页、第436-437、650页,罗沛霖 李远 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1996年5月第2次印刷。
合议组当庭将上述文件转交请求人,请求人当庭核实后对专利权人提交的反证3-4的真实性和公开时间均无异议,对上述证据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也无异议。请求人对专利权人提交的反证1的真实性无异议。
(4)专利权人主张:本专利原来包括三个并列的技术方案,即改变承载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具体的分别是改变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仅改变副载波的个数、仅改变副载波的布置,通过修改已经放弃了三个并列技术方案中涉及“改变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仅改变副载波的个数”的两个技术方案,仅保留“改变副载波的布置”这一技术方案;因此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15的方案限定的是在承载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频率的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5)基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请求人当庭明确以2019年03月22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中的无效理由和证据为准,在此基础上,放弃关于权利要求15(为修改前的权利要求15,该段的权利要求编号均引用请求人2019年03月22日提交的补充意见中涉及的修改前的权利要求编号)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专利法第26条第4款以及权利要求10不具有新颖性的无效理由,不具有新颖性的无效理由中放弃引用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8的评述方式,不具有创造性的无效理由中放弃部分涉及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8的评述方式。
(6)请求人在评述独立权利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时,重点引用对比文件3和对比文件11进行了分析,并当庭增加了对对比文件3附图12及其相关文字记载的引用。专利权人当庭指出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均没有引用过对比文件3附图12的相关内容,该对比文件3附图12的相关内容与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引用的部分也不是同一个具体实施例,请求合议组不予考虑。请求人则主张对比文件3仅包含一个技术方案,因此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摘引的内容与附图12的内容有关联性。
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当庭充分陈述了各自意见。
至此,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审查基础
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了修改的权利要求书全文替换页,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为:在本专利授权文本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将从属权利要求10中“布置”的方案并入独立权利要求1中,将从属权利要求10中“布置”的方案和从属权利要求17的全部附加特征并入独立权利要求16中,将权利要求15的附加特征“发送器(1)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接收器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修改为“接收器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1)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删除从属权利要求10、17,并适应性调整权利要求的编号和引用关系。专利权人认为权利要求15附加特征的修改为对明显错误的更正。请求人对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上述修改无异议。
经合议组核实:本专利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公开文本说明书第4/7-5/7页记载如下:“移动台1从基站6经过下行链路借助于一个相应的、经下行链路DL的DPDCH-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接收一个信息,指示如何调准要向基站6传送的DPCCH-信道的各个数据的带宽或频率状况”,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从说明书上述文字记载的内容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权利要求15的附加特征“接收器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1)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合议组对于专利权人主张的权利要求15附加特征的修改为明显错误的修正予以接受。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其它修改为对权利要求的进一步限定及对权利要求的删除,也均符合专利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因此,本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以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16为基础。
2.证据认定
2.1关于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2
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2均为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对对比文件1-12的真实性和公开时间均无异议,对对比文件2、对比文件4-6、对比文件8-10、对比文件12中文译文的准确性均无异议,请求人对对比文件11的中文译文有异议,并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了相应的译文更正。请求人对专利权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的译文更正无异议,因此对比文件11的中文译文以请求人提交的中文译文结合专利权人提交的译文更正为准,其它对比文件的中文译文以请求人提交的中文译文为准。对比文件1-12的公开日期都在本专利申请日之前,可以作为评价本专利权利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现有技术证据。
2.2关于请求人提交的公知常识性证据即证据15-16
请求人在口头审理时当庭提交了两份公知常识性证据的复印件,即:证据15:《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封面、目录、第382-386、426-427、552-557页,杨留清 张闽申 徐菊英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1995年5月北京第一次印刷;证据16: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Phase 2 );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 specification (GSM 04.08)及其部分中文译文,Version 5.3.0,ETSI TC-SMG,1996年7月。请求人当庭出示了证据15的原件以及(2019)京方圆内经证字第23185号公证书证明证据16的真实性。请求人认为,证据15是教科书,证据16的GSM规范被证据15的附录引用,因此证据15、证据16都可以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专利权人对请求人提交的证据15、证据16的真实性和公开时间均无异议,对证据16中文译文的准确性无异议。专利权人认可证据15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但不认可证据16属于公知常识性证据。经合议组核实,证据16是标准组织ETSI发布的GSM规范,且证据15摘引的GSM规范(英文)目录中也包含“GSM 04.08,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 Specification”(即证据16),二者相互印证,说明证据16中公开的跳频相关技术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证据15-16的公开日期都在本专利申请日之前,证据15可以作为评价本专利权利要求创造性的公知常识性证据,证据16可以作为用于证明相关技术特征是否达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广泛认知程度的证据进行考虑。
2.3关于专利权人提交的反证1、3-4
专利权人在口头审理时当庭提交了两份公知常识性证据的复印件及其原件,即:反证3:高等学校教材《扩频通信》的封面、著录项目页、第37-38页,查光明,熊贤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反证4:《德汉工程词典》的封面、著录项目页、第436-437、650页,罗沛霖 李远 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1996年5月第2次印刷。请求人对反证3-4的真实性和公开时间无异议,对上述证据作为公知常识性证据也无异议。专利权人提交的反证1为本专利的PCT公开文本,请求人对反证1的真实性无异议。合议组核实后对反证1、3-4亦均予以认可。
3.具体理由的阐述
3.1专利法第三十三条
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16及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依据的证据是证据1,即本专利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公开文本,具体理由如下:权利要求1、15中的“频率位置”并未记载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且在证据1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记载的是“频率状况”,基于相同的理由,权利要求4、14以及说明书中的“频率位置”同样修改超范围。由于独立权利要求1、15及其从属权利要求2-14、16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合议组认为:经合议组核实,专利权人将“频率状况”的表述修改为“频率位置”是其在实质审查阶段中针对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指出的“频率状况”含义不清楚的审查意见作出的修改。“频率状况”在PCT国际公开文本中的原文为德文的“Frequenzlage”(参见反证1说明书第4页第2-3行),结合反证4《德汉工程词典》对“Frenquenzlage”的释义可知,其具有“频率位置”的含义。另外,从本专利附图1中A)-E)的示例中也可看出导频信号8的频率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本专利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修改后的“频率位置”能够从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文字记载的内容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15及其从属权利要求2-14、16都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权利要求1-16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理由不予支持。
3.2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
3.2.1关于权利要求1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 其中,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的实现方式不清楚。具体而言,“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和“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的具体含义不清楚。“频率范围”、“副载波”和“副载波的布置”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清楚,亦不清楚这些技术特征的实现方式及其技术效果,因而也不清楚如何“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大量各分派有不同频率范围的副载波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以及通过“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来“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因此权利要求1的保护范围不清楚。引用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2-14的保护范围同样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对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本专利说明书第0003-0006、0012段中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进行了详细记载:“在UMTS-移动无线电系统中,为了配置各自的接收器的空中接口,要应用一个用户特有的控制信道,称它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借助于这个DPCCH-信道,将信息传送到各自的接收器上,这能用于配置它的空中接口。尤其是这个DPCCH-信道,包括有用引导-符号N引导评估各自无线电信道的传送性能的数据块、用带有功率调整信息的TPC-符号(发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NTPC和用带有格式说明或组合要传送的服务(语言、‘电路交换数据’、分组数据等)信息的TFI-符号(发送格式指示符‘Transmit Format Indicator’) NTFI的数据块。”、“对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例如在移动无线电系统中按照UMTS-移动无线电标准,可能关系到所谓的DPCCH-信道,该信道既有用于信道评估的引导-符号,也有用于功率调整的TPC-符号和用于格式说明的TFI-符号。这些数据块中的每一个都能用一个适配的带宽或频率位置传输,就是说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有可能通过一个相应的层2/3-信令适应地改变或最佳化,该信令优先经相应的诸如在UMTS-移动无线电系统中DPDCH-信道的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传送。”因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说明书中进行了清楚、详细的记载,上述特征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清楚的。
对于“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本专利说明书第0023、0026、0028段记载:“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能使B引导、BTPC、BTFI和Bsonst的值通过一个相应的、经相应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适应地改变或最佳化。”、“要就图3阐述本发明的基本工作方式,此时的前提是,在无线电系统中涉及的是一个在一个移动台1与一个基站6之间进行通讯的移动无线电系统,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移动台1是以一个移动电话形式……移动台1从基站6经过下行链路借助于一个相应的、经下行链路DL的DPDCH-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接收一个信息,指示如何调准要向基站6传送的DPCCH-信道的各个数据的带宽或频率位置”、“这将-如已经阐述过那样-在一个连接期间借助于一个所接收的DPDCH-信道经过一个相应的层2/3-信令给该用户发信号”。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由说明书的上述记载能够清楚地知道,“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是指在无线电系统中涉及的一个移动台与一个基站之间进行通讯的连接期间。
对于“频率位置”、“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和“频率范围”,本专利说明书第0022段记载:“按照本发明建议,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即DPCCH-信道,适应地如此在频率范围内实现,致使DPCCH-信道的数据用适应地可变的带宽或频率位置传送”。说明书第0011段也有频率位置“适应性”变动的相关表述。本专利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附图1-2也清楚、详细地记载了“频率位置”和“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的具体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说明书及其附图上述描述的基础上能够清楚“频率位置”、“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和“频率范围”的含义。
对于“副载波”和“副载波的布置”,本专利图2A和图2B以及说明书0035-0037段记载如下:“在图2A和图2B中,示出的是根据一种OFDM-多址接入方法传送DPCCH-信道数据和DPDCH-信道数据的两个不同的实施例,其中无论是DPDCH-信道数据还是DPCCH-信道数据,都是用大量副载波传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推荐的用变动的带宽或频率位置的数据传送,可以很容易地用一种OFDM-多址接入方法实现,因为对于B引导、BTPC、BTFI、Bsonst和BDPDCH各只应相应地变动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在图2A和图2B中,每个副载波是以一个窄块形式示出的。在图2A中示出的情况,为DPCCH-信道的引导-符号8总共应用了五个副载波,然而它们按频率不是相关联的,而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到整个频带上。给DPDCH-信道7总共分派有二十个副载波,它们在两个频率区各布置八个副载波及一个频带排列有四个副载波。除此之外,为DPCCH-信道的TPC-符号9、TFI-符号10和其它数据11各应用四个副载波,有关它们的频率位置的排列如在图2A中所示。在图2B中示出的是该实施例的一种可能性,其中为DPCCH-信道的引导-符号8共应用四个各有两个副载波的频率区或频率束,它们又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到整个频带上。与此相反,为DPCCH-信道的TPC-符号9、TFI-符号10和其它数据11只各用一个副载波,其频率位置同样从图2B得出。与在图2A中示出的情况相比,根据图2B分配给DPDCH-信道7有明显多的副载波,此时DPDCH-信道7共包括有48个副载波,分布在三个互不关联的频率区。整个供用户支配的频带,即副载波的总数,与图2A相比是大了。”另外,本专利说明书第0016还记载了:“按照本发明所推荐的、带有可变或适应可匹配的带宽或频率位置的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传输,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即相应地变动为单个数据块当时所应用的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可知“副载波的布置”对应于频率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及其附图的上述描述能够清楚权利要求1中所述“副载波”、“副载波的布置”、“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大量各分派有不同频率范围的副载波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以及通过“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来“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因此权利要求1的保护范围清楚。引用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2-14的保护范围同样清楚。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1-14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2关于权利要求2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将分派给发送器(1)的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的实现方式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的类似的理由,“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不清楚;其次,“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数据”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并不清楚,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清楚何种信道为“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以及“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之间的区别。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清楚如何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将分派给发送器的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因此权利要求2的保护范围不清楚。引用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4-9的保护范围同样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本专利说明书第0005段记载了“对于在UMTS-移动无线电系统的FDD-模式中DPCCH-信道的传输,已知将DPCCH-信道以下行链路传输,即在从一个基站向一个移动台传输,该移动台根据带有相应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DPDCH)的一个时分复用方法、由各一个具有引导-符号、TPC-符号和TFI-符号的数据块组成。”即“用户特有数据信道”指说明书中记载的“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DPDCH)”。对于“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数据”,参见说明书第0029段的记载:“其中,DPDCH-信道的数据总是配备有参考标记7”,可见,“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数据”是指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上的数据。关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参见前述第3.2.1的评述。对于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本专利说明书附图1中的例子B)、E)以及图2中的例子B)其次相关文字说明都详细阐述了整个带宽适应地变动的例子。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清楚知晓上述特征的含义。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2、4-9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3关于权利要求3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除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外,还要将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的数据从发送器(1)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7)给发送器(1)分配的整个带宽保持恒定”的实现方式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2类似的理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清楚“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用户特有数据信道”和“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的数据”的含义、以及“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之间的区别。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清楚如何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和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分配的整个带宽保持恒定。因此权利要求3的保护范围不清楚,引用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9的保护范围同样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对于整个带宽保持恒定,本专利说明书附图1中的例子C)、D)及其文字说明详细阐述了整个带宽保持恒定的例子。关于其余特征的评述同前。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3-9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4关于权利要求4
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作为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一数据组(8),该数据组带有接包括一个第二数据组(9),该数据组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包括一个第三数据组(10),它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和包括一个传送其他信息用的第四数据组(11),其中,第一数据组(8)、第二数据组(9)、第三数据组(10)和第四数据组(11)用适应地变动了的频率位置传送”的实现方式不清楚。首先,不清楚“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含义。其次,不清楚“一个第一数据组(8)”、“一个第二数据组(9)”、“一个第三数据组(10)”和“一个第四数据组(11)”的具体含义,亦不清楚“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和“传送其他信息用的数据”等数据的具体格式、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其具体实现信道评估、功率调整等作用,也不清楚“其他信息”具体包括哪些信息。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清楚如何用适应地变动了的频率位置来传送第一数据组(8)、第二数据组(9)、第三数据组(10)和第四数据组(11)。因此,权利要求4的保护范围不清楚。引用权利要求4的权利要求5-9的保护范围同样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参见第3.2.1节的评述可知,本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4中都清楚限定了第一数据组(8)带有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第二数据组(9)带有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第三数据组(10)带有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第四数据组(11)是传送其他信息用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是本专利申请日之前的现有技术,也记载在本专利的背景技术部分。本专利说明书第0022段也记载了:“在此,能使DPCCH-信道各个数据块的频率位置或带宽单独匹配,就是说,能使用于接收方信道评估的引导-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用于接收方功率调整的TPC-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用于传输一个格式说明的TFI-频率位置或带宽和/或DPCCH-信道其它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单独地匹配,以便使一个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成为可能。下面用B引导表示引导-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用BTPC表示TPC-符号的带宽,用BTFI-符号表示TFI符号的带宽和用Bsonst表示DPCCH-信道其它符号的带宽。”即第一数据组(8)是带有用引导-符号N引导评估各自无线电信道的传送性能的数据块,第二数据组(9)是带有功率调整信息的TPC-符号的数据块,第三数据组(10)是带有格式说明或组合要传送的服务信息的TFI-符号NTFI的数据块,第四数据组(11)是带有Bsonst符号表示DPCCH-信道其它符号的数据块。其余特征的评述同前。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4-9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5关于权利要求5-9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5-9的附加技术特征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4类似的理由,不清楚“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的数据”、“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含义。其次,不清楚“频带”和“频率范围”的具体含义,也不清楚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以及“一个第五频带”作何区别,亦不清楚“频带”和“频率范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因此,权利要求5-9的保护范围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频带”和“频率范围”是本领域的常用术语,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本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的描述能够清楚地理解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以及“一个第五频带”的具体含义。其余特征的评述同前。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5-9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6关于权利要求10-13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0-13的附加技术特征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4类似的理由,不清楚“用户特有数据信道”、“一个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的数据”、“接收方信道评估用的数据”、“接收方功率调整用的数据”、“传送传送格式信息用的数据”的含义;其次,不清楚“频带”和“频率范围”的具体含义,也不清楚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一个第一频带”、“一个第二频带”、“一个第三频带”、“一个第四频带”以及“一个第五频带”作何区别,亦不清楚“频带”和“频率范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因此权利要求10-13的保护范围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基于3.2.5相同的理由,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10-13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7关于权利要求14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4记载的“发送器(1)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接收器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3类似的理由,不清楚“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以及“频率位置”的含义;其次,权利要求14记载了发送器作为发送数据的主体,还要通知发送方式,与权利要求1的记载相矛盾,因而上述特征的实现方式不清楚;最后,不清楚如何通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发送“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的信令。
合议组认为:权利要求14的上述特征已经修改为“接收器经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给发送器(1)发信令,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即与权利要求1的矛盾已经通过修改克服。本专利说明书第0026段记载了:“移动台1从基站6经过下行链路借助于一个相应的、经下行链路DL的DPDCH-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接收一个信息,指示如何调准要向基站6传送的DPCCH-信道的各个数据的带宽或频率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说明书的上述记载知晓如何通过“用户特有数据信道”发送“通知要如何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的信令。其余特征的评述同前。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14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8关于权利要求15
请求人认为:权利要求15中记载的“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包括:可控的发送部分(5),该可控的发送部分(5)用于将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和控制装置(4),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的实现方式不清楚。首先,“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和“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并不清楚。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清楚“控制信息”的具体含义和来源,其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有何区别,也不清楚如何根据“控制信息”来“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另外,特征“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也不清楚。首先,基于权利要求1类似的理由,“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频率位置”,以及如何“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不清楚。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清楚“传送信道”为何信道,“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是何种信息。因此,权利要求15的保护范围不清楚,权利要求16基于引用同样存在上述缺陷。
合议组认为:对于“控制信息”、“传送信道”、“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权利要求15中记载了“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说明书第0026段及附图3中记载了:“从移动台1到基站6的通讯,经过所谓的上行链路UL进行,而从基站6到移动台1的通讯是经过所谓的下行链路DL进行。移动台1从基站6经过下行链路借助于一个相应的、经下行链路DL的DPDCH-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接收一个信息,指示如何调准要向基站6传送的DPCCH-信道的各个数据的带宽或频率位置。该信息经过移动台1的空中接口2传给移动台1的接收部分3,并由一个控制装置4评估。与对这个信息的评估有关,控制装置4控制移动台1的一个发送部分5,以便相应地调准DPCCH-信道或该DPCCH-信道各个数据块的带宽和频率位置。”根据权利要求15和本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控制信息”、“传送信道”、“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的具体含义,且“控制信息”与前面评述的“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不同,其在权利要求书和本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中分别都有相应的记载,而“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是用于“适应地变动用户特有控制信息的频率位置”。其余特征的评述同前。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15-16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3.2.9关于权利要求16
请求人认为:基于权利要求1类似的理由,“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不清楚,因此,权利要求16的保护范围不清楚。
合议组认为:基于3.2.1相同的理由,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关于权利要求16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不予支持。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权利要求1-16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理由不予支持。
3.3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3.3.1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解释
专利权人当庭陈述意见认为:根据本专利的审查过程,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15的方案限定的是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改变该信道的某个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把适应性的变动频率位置具体化到变动副载波的布置。其余并列技术方案,如在改变带宽的同时改变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的方案基于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删除捐献了。
请求人则认为专利权人无法放弃,副载波个数和位置变化是整体性的,不是可以分开的两个技术方案,说明书实施例中都是同时变化的。
合议组认为:关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认定,如果原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记载了几个并列的技术方案,且上述并列技术方案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情况;则专利权人通过删除并列技术方案式的修改后, 余下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应理解为该技术方案在原并列技术方案中狭义的范围,而不应作更宽泛的广义理解;即专利权人通过删除放弃对部分并列技术方案的保护后,余下技术方案的理解应基于其原保护范围做善意的理解。
具体到本案,本专利说明书多处记载了频率位置和带宽的关系:“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或带宽传送到一个接收器”(参见说明书第0009段)、“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用适应地可变的频率位置和带宽传输,即用户特有控制信道适应地在频率范围内实现”(参见说明书第0011段)、“带有可变或适应可匹配的带宽或频率位置的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传输,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即相应地变动为单个数据块当时所应用的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参见说明书第0016段)、“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即DPCCH-信道,适应地如此在频率范围内实现,致使DPCCH-信道的数据用适应地可变的带宽或频率位置传送。在此,能使DPCCH-信道各个数据块的频率位置或带宽单独匹配,就是说,能使用于接收方信道评估的引导-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用于接收方功率调整的TPC-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用于传输一个格式说明的TFI-频率位置或带宽和/或DPCCH-信道其它符号的频率位置或带宽单独地匹配,以便使一个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成为可能”(参见说明书第0022段)、“移动台1从基站6经过下行链路借助于一个相应的、经下行链路DL的DPDCH-信道传送的层2/3-信令接收一个信息,指示如何调准要向基站6传送的DPCCH-信道的各个数据的带宽或频率位置”(参见说明书第0026段)、“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推荐的用变动的带宽或频率位置的数据传送,可以很容易地用一种OFDM-多址接入方法实现,因为对于B引导、BTPC、BTFI、 Bsonst和BDPDCH各只应相应地变动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参见说明书第0035段)。由说明书的上述内容可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各个数据块的带宽或频率位置可以单独匹配,对应到OFDM系统即为副载波的个数或布置可以单独调整;本专利授权文本中的权利要求10也限定了“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因此本专利实际包括三个并列的技术方案,即改变承载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个数和/或布置,具体的分别是改变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仅改变副载波的个数、仅改变副载波的布置。在本次无效宣告请求审查阶段,专利权人将从属权利要求10的附加技术特征加入独立权利要求1、15中,并删除了特征“个数和/或”,即通过修改放弃了三个并列技术方案中涉及“改变副载波的个数和布置”、“仅改变副载波的个数”的两个技术方案,仅保留“改变副载波的布置”这一技术方案;因此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15的方案限定的是在承载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带宽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频率的位置(副载波的布置)。合议组对请求人的相关意见不予支持。
3.3.2关于是否同意增加引用对比文件3附图12的相关内容
如果对比文件的说明书全文及其全部附图只涉及一个整体的技术方案,则请求人可以增加引用该整体技术方案的其他部分的内容。
请求人在评述独立权利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时当庭增加引用对比文件3附图12及其相关文字记载,专利权人认为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均没有引用过对比文件3附图12关于跳频的相关内容,该附图12的相关内容与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引用的部分也不是同一个具体实施例,请求合议组不予考虑。请求人则主张,基于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当庭增加引用了对比文件3附图12公开的内容,且对比文件3仅包含一个技术方案,因此请求书中摘引的内容与附图12的内容有关联性。
合议组认为:首先,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传输带导频符号频分复用时分多址系统信号的法和设备(参见其说明书摘要,说明书全文,权利要求书全文,说明书附图1-17),对比文件3说明书第2页最后一段记载了:“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基于兼容GSM的OFDM-TDMA-系统发送信号,以及接收这种信号的接收方法和接收设备,以允许在接收侧做可靠的信道估计。”可见,对比文件3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为:提供一种兼容GSM的OFDM-TDMA系统,且该系统允许实现可靠的信道估计。其中,图1-4解释了OFDM/TDMA系统的一般特性,图5和6解释了GSM系统的一般特性,图7表示OFDM/TDMA-时隙的一般结构,图8更详细地表示OFDM/TDMA-时隙的结构,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设备的基本方案,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接收设备的基本方案,图11表示与GSM-系统兼容的OFDM/TDMA-帧的基本结构,图1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共同OFDM/TDAM和GSM系统的时间-频率栅格,图1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OFDM/TDMA-系统的时钟产生装置,图1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导频符号分配的示意图,图15表示图9所示框图的放大部分,以解释交换装置9b的功能,图16表示室内环境的示范信道衰减图,以解释估计信道衰减的估计过程,以及图17表示室外环境的示范信道衰减图,以解释估计信道衰减的估计过程。根据本发明,多个 OFDM/TDMA-系统的副载波分配给每个GSM-频道,使得所得的多个单一OFDM/TDMA-时隙与一个或多个单一GSM-时隙相匹配。根据本发明,单一GSM-频道被分成多个副载波。选择副载波的数目,使得所得的多个单一OFDM/TDMA-时隙恰好填入一个或多个单一GSM-时隙中。由此可见,对比文件3的说明书及其附图1-17涉及实现GSM系统和OFDM/TDMA系统的兼容以及在该系统中的可靠信道估计的完整的技术方案,其中,正是由于GSM系统实现了OFDM/TDMA系统的向后兼容,因而传输的数据可以采用OFDM副载波调制的方式实现多载波发送,从而实现了导频信号的灵活布置。因此,请求人当庭增加引用的图12的跳频部分和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意见陈述书中所引用的其他部分一起,实现将多个OFDM/TDMA-系统的副载波根据GSM频段的带宽来分配,使得多个OFDM/TDMA-系统的副载波分配给每个GSM-频道,使得所得的多个单一OFDM/TDMA-时隙与一个或多个单一GSM-时隙相匹配,即请求书中摘引的内容与当庭增加的附图12的内容属于一个技术方案,有关联性。且上述摘引是请求人基于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导致的技术方案理解上的变化所引入的,因此合议组对上述内容予以认可。
3.3.3关于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3的新颖性
权利要求1保护一种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传输带导频符号频分复用时分多址系统信号的法和设备(参见其说明书摘要,说明书全文,权利要求书全文,说明书附图1-17),其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
一种OFDM/TDMA-系统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设备,将正交的多个副载波分配给可变数目的信道,每个信道根据所述信号中发送的信息包含可变数目的副载波,对于具有恒定数目的预定GSM-频道及预定GSM-时隙组成GSM-帧的GSM-系统中所述信号的发送,多个所述副载波根据所述GSM-频道的带宽来分配,使得多个所得到的单一OFDM/TDMA-时隙与一个或多个单一GSM-时隙匹配,导频符号分配给所述GSM-频道中的每个第n个副载波,并且发送所述信号。
本发明涉及分别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5的、基于OFDM/TDMA系统发送信号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以及接收方法和接收设备。一个GSM时间帧由8个GSM时隙组成,因此长度为4615,4μs,如图6所示。GSM系统支持慢跳频,在图6中解释。所示的GSM-时隙3是接收时隙。根据GSM-系统的时分双工(TDD)-体制,相应的发送GSM-时隙4在一些时隙之后发送。再进一步,GSM-系统利用频分双工(FDD)-体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之间相隔45MHz,当接收GSM-时隙3在上行链路频段中发送时,发送GSM-时隙4在相应的上行链路频段中发送,反之亦然。下面接着的接收GSM-时隙5当然在与前面的GSM-时隙3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频段中发送,但是根据慢跳频处于不同的频道。以频率和干扰分集的观点来看,跳频与交织过程改善了信号的传输。GSM-系统中通常的交织深度是36,923ms,对应于8×8个GSM-时隙。为了进行发送信号的相干检测,需要可靠的信道估计。这可以通过偶尔发送已知数据或所谓导频符号来得到。相应的接收一侧对导频符号中得到的信道信息做插值,以便得到信道估计,均衡所接收的数据信号。根据本发明,基于OFDM/TDMA-系统发送信号的发送设备包括:分配装置,将彼此正交的多个副载波分配给可变数目的信道,每个信道根据所述信号中发送的信息包含可变数目的副载波,其中,所述分配装置,对于具有恒定数目的预定GSM-频道以及恒定数目的预定GSM-时隙组成GSM-帧的GSM-系统中所述信号的发送,将多个所述副载波根据所述GSM-频道的带宽分配,使得多个所得到的单一 OFDM/TDMA-时隙与一个或多个单一GSM-时隙匹配,并将导频符号分配给每个第n个副载波,这里n是整数而且n>1,以及发送所述信号的发送装置。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对应于所述GSM-频道带宽分配48个所述的副载波,因此所述的2个OFDM/TDMA-时隙匹配一个GSM- 时隙,此时n=6或n=8。通过选择这些参数,使用的导频符号个数被最佳化。为信道函数估计而使用导频符号对所发送的信号引入了不能 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开销,并因此希望导频符号的个数越少越好。另一方面,在接收侧需要较多的导频符号,以保证可靠的信道函数估计,用于接收数据信号的纠正。所提出的参数考虑到这些矛盾的准则定义了最佳选择。再进一步,这些参数是考虑到本发明用于室内环境而选择的,其信道传递函数—例如信道衰减—一般是平坦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很少的导频符号是可用的估计所必需的。但是在室外环境中,每个传输信道—例如GSM-频道—都必须有较多的导频符号,以便能够进行可用的信道传递函数估计。其原因是在室外环境中,信道传递函数—例如信道衰减—由于多径效应以及移动站的较快移动速度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使导频符号适合每个基站一侧,而且也必须相应地选择发送的导频符号数目。在图9中,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设备的基本方案。待发送的信号6馈入信道编码装置7。信道编码的信号馈入交织装置8,在那里根据所选的交织深度—例如8×8个OFDM/TDMA-帧或16×8个OFDM/TDMA-帧—对它们进行交织。在交换装置9b中,导频符号产生装置9c中产生的导频符号被提取并分配到来自交织装置8的的交织信号数据流中。交织的信号馈入调制装置9a,在那里进行OFDM处理,产生所选数目的副载波。设置交换装置9b,使得在每个GSM-频道中,已知的导频符号处于或被调制到传输并与待传输的数据信号调制的副载波中的每个第n个副载波上。在图10中,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收设备的基本方案。天线15接收发射信号。在本发明的发送系统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基于各自已知的导频符号和各自已知的每个GSM-频道中副载波的导频符号调制率而工作。例如,如果发送设备在移动站中实现,而且接收设备在无线电信系统的基站中实现,移动站和基站分别已知导频符号,并已知各自的哪个副载波正在发送导频符号。在1st实施例中,总副载波数是48,因此边界上的一个或多个副载波可以不进行调制以便减少对相邻频率间隔的干扰。所得到的副载波间隔是200kHz/48=4,166kHz,导致OFDM/TDMA-时间突发TOFDM为48/200kHz=240μs。因此,相比GSM-符号持续时间(μs范围),其符号持续时间(240μs)非常长,对避免由于无线信道延迟包络带来的符号间干扰有好处。第一实施例中的保护时间(前保护时间和后保护时间)设为30μs,因此必须注意到保护时间必须根据所期望的信道延迟包络(多径环境)来设置。跳变时间设为10到20μs,使总的OFDM/TDMA-时隙Ts的长度为280到290μs。这恰好填入576,923μs的基本GSM-时隙的1/2。因此,在1st实施例中,两个OFDM/TDMA-时隙映射到一个GSM-时隙,如果必要的话带有适配时间保护。在所有上述实施例中,交织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数据率而动态改变。对于延迟要求不太严格的应用,例如数据业务或图片及视频业务,上述实施例中的交织器方案可以增强以便动态地改善时间和频率分集效果。上面提出的兼容方案可以实现以最小的适配代价结合使用 OFDM/TDMA和GSM-系统。而且,GSM到OFDM/TDMA的切换以及相反切换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两个系统的互操作性在下面参考图11和12的 例子中描述。有了上面解释的参数,OFDM/TDMA-系统可以与现有的GSM-系统共存,并在时隙、频率和交织上向后兼容。此外,该系统可以共存于具有公共分配的频率范围的公共系统。本发明的-个好处是多个时隙及/或多个频率间隔可以分配给一个用户以便提高数据率。在图12中,表示了公共OFDM/TDMA及GSM-系统中的时间频率格点。图12表示时间/频率间隔分配给3个OFDM/TDMA用户以及1个GSM用户。OFDM/TDMA用户使用结合图11解释的方案,一个OFDM/TDMA-时隙映射到半个GSM-时隙。两个OFDM/TDMA-用户以普通数据率在200kHz的GSM-频道内发送数据,而第三个OFDM/TDMA用户则在4个GSM频道内以较高的数据率发送数据。GSM-用户使用接收GSM-时隙27、发送GSM-时隙28、接收GSM- 时隙29和发送GSM-时隙30。在发送GSM-时隙28和接收GSM-时隙29 之间,发生慢跳频,而且在各个接收和发送GSM-时隙之间实现TDMA-处理。以普通数据率发送数据的第一OFDM/TDMA-用户使用第一接收 OFDM/TDMA-时隙38、发送OFDM/TDMA-时隙39、接收OFDM/TDMA-时隙 40、发送OFDM/TDMA-时隙41、接收OFDM/TDMA-时隙42、发送 OFDM/TDMA-时隙43以及接收OFDM/TDMA-时隙44。在各个接收和发送 OFDM/TDMA-时隙之间,实现TDMA-处理,而在各个发送时隙和下一个接收时隙之间,发生慢跳频。第二个用户情况相同,使用接收OFDM/TDMA-时隙45、发送OFDM/TDMA-时隙46、接收OFDM/TDMA-时隙 47、发送OFDM/TDMA-时隙48、接收OFDM/TDMA-时隙48、发送 OFDM/TDMA-时隙50以及接收OFDM/TDMA-时隙51。以高数据率发送数据的第三个OFDM/TDMA-用户,使用接收OFDM/TDMA-时隙31、发送OFDM/TDMA-时隙32、接收OFDM/TDMA-时隙33、发送OFDM/TDMA-时隙 34、接收OFDM/TDMA-时隙35、发送OFDM/TDMA-时隙36以及接收 OFDM/TDMA-时隙37。而且对于第三个OFDM/TDMA-用户,在各个接收和发送OFDM/TDMA-时隙之间实现TDMA-处理,并在各个发送和接收时隙之间,发生慢跳频。本发明包括OFDM/TDMA-系统的突发(时域)和频率间隔分配,尽可能地与现有的GSM-突发和频率结构向后兼容。选择OFDM/TDMA-系统的参数以支持移动环境中的可变带宽业务。在图14B中,导频符号100’分配给每个6th副载波1。因此,用导频符号100调制的第一OFDM/TDMA-时隙101的副载波和用导频符号100’调制的第二OFDM/TDMA-时隙的副载波1是交错的,使得第二时隙102的导频符号100’具有时隙101的导频符号100的各个中间频率。对于图14C所示的例子也是这样,导频符号103、103’分配给每个8th副载波1。图14B和14C所示的没有用导频符号1调制的副载波1,用数据信号调制。图14B所示的例子具有导频符号的密度为 1/6=16.6%。图14C所示的例子具有导频符号的密度为1/8=12.5%。必须注意的是,在上面所解释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情况下,一个GSM-时隙内副载波的数目与图14中所示的副载波数不同,而且包括在一个GSM-时隙中的OFDM/TDMA-时隙数可以是1、3或4。在该情况下,3或4个OFDM/TDMA-时隙包括在一个GSM-时隙中,图14中所解释的交错方案必须比照使用。在图16中,表示了室内环境情况下信道衰减的例子。根据本发明的传输系统包括基站(接收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移动站(发送设备),例如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站是用于建筑物内,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多径效应不太重要,信道衰减通常是平坦曲线,如图1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很少数目的导频符号就足够使接收设备进行正确的信道衰减估计。估计装置20b将接收的导频符号与已知的导频符号-例如存储在存储器中-相比较,并进行数据调制副载波的时间及/或频率插值。因此图16中所示的例子可以关联于图14C所示的例子,其中每第n个副载波传输导频符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相邻OFDM/TDMA-时隙101和102的导频符号是交错的。因此,估计装置20b针对第一OFDM/TDMA-时隙101的每个导频符号100计算估计的衰减值,并对第二OFDM/TDMA-时隙102的导频符号100’计算信道衰减值。如图16所示,导频符号100和100’是等距离交错的。然后,估计装置19b估计一条插值曲线,连接针对功率符号100和100’所计算的信道衰减值。然后均衡装置20c使用所计算或估计的信道衰减曲线,均衡发送的数据信号。如图17所示,该曲线表示出比图16所示的室内环境更多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导频符号,确保对发送数据信号的正确均衡。因此,并且如图17所示,对每个GSM-频道中的副载波分配了更多的导频符号。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每4th个副载波可以与一个导频符号调制。如图16和17所示,估计装置20b通过检测接收的已知导频符号副载波的幅度和相位变化,估计信道传递函数,例如信道衰减。因此,使用二维均衡-插值方案,例如使用多个相邻OFDM/TDMA-时隙的时域插值及/或使用导频符号副载波的频域插值。在多个相邻OFDM/TDMA-时隙情况下,等距离地分配给相应副载波的导频符号的位置,每个 OFDM/TDMA-时隙都不同。
由对比文件3公开的上述内容可知,对比文件3附图12的跳频方案中,公开的是某一用户的整个信道(包含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数据)的频率变化,其处理对象是完整的用户信道,如第一OFDM/TDMA-用户使用发送OFDM/TDMA-时隙39、发送OFDM/TDMA-时隙41、发送 OFDM/TDMA-时隙43,其并未公开或给出任何启示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适应地变动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附图14及相关文字虽然记载了导频符号可根据环境进行调整,但由图14B、14C可见,导频符号的位置和数量(对应于带宽)都发生了变化,也不同于权利要求1限定的仅变动副载波的布置的技术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3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由于存在上述区别,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3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4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3的新颖性
权利要求15要求保护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基于3.3.3相同的理由,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3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5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由于存在上述区别,独立权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3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5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1的新颖性
权利要求1保护一种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方法,对比文件11公开了一种TDMA蜂窝移动无线电系统中的频率及信道跳跃(参见对比文件11中文译文的说明书全文、权利要求1-22及附图1-12,以及说明书中文译文全文),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移动无线电通信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高效及灵活地使用可用于在时分多址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通信的频谱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灵活及高效地使用在时分多址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可用的频谱的基站及移动台。图2A绘示可用于蜂窝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两个分离频带。根据IS-54,还示出频带内的无线电信道的可能配置。一个频带的范围为约825兆赫兹到约845兆赫兹,且含有用于将无线电信号从移动台发射到基站的无线电信道。另一频带的范围为约870兆赫兹到约890兆赫兹,且含有用于将无线电信号从基站发射到移动台的无线电信道。每一无线电信道具有约30千赫兹的带宽,其意指在每一发射方向上存在用于666个无线电信道的空间。无线电信道可用作模拟业务信道,作为数字业务信道,作为模拟控制信道。模拟控制信道用于在呼叫设置期间用信号发送,用于通知传入呼叫(寻呼)的MS,且用于监测MS的状态同时不在任何业务信道上通信。MS将经调谐成模拟控制信道,只要其并未经由模拟或数字业务信道参与呼叫或其它连接即可。模拟控制信道位于频带的中心处。因此,从移动台到基站的模拟控制信道位于最接近835兆赫兹处,同时用于从基站到移动台的发射的控制信道位于最接近880兆赫兹处。用于数字业务信道上的信息的时隙格式在不同方向上略微不同。图2D绘示用于从移动台发射的格式,而图2E绘示用于从基站发射的格式。时隙格式通常包含为数据发射保留的260位、用于数字验证音色代码DVCC的12位、用于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的12位,和用于同步和训练数据SYNC的28位。从移动台到基站的时隙格式包含用于保护时间G和坡道时间R信息的两个6位块。从基站到移动台的时隙格式包含为未来使用保留的12位块。根据EIS/TIA IS-54标准,存在快速随路控制信道FACCH和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基站中的FACCH发生器102'在将控制和监督消息用信号发送到移动台期间使用。当准备切换时,基站可发射在切换后将由移动台用于其连接的FACCH无线电信道时隙跳跃信息,例如类似于GSM或跳跃方案的标识。移动台中的FACCH发生器102在用信号发送控制和监督消息期间由移动台使用。通过基站或移动台在帧的时隙中发射的FACCH消息替换来自所述帧中的所述基站或移动台的语音或数据。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通信的方法及设备是基于以下发明性理解:具有跳频、使用跳频序列或方案的TDMA系统避免小区内的同频干扰,但允许相邻小区之间的同频干扰,避免频率规划的需要且提供较大容量和灵活性。确切地说,系统在非连续性发射和某一发射功率控制实施时操作。当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要求高容量和灵活性的系统中实施时需要移动台的功率控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及设备的重要元素为跳频。跳频还可描述为用于连接的无线电信道的频繁变化,其可被称作信道跳跃。连接中所涉及的基站或移动台不会始终在同一无线电信道的同一时隙中发射与特定连接相关的其无线电信号突发。根据本发明,同一小区中或由同一基站服务的移动台决不在同一无线电信道的同一时隙中同时发射无线电信号。然而,蜂窝TDMA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小区中的移动台可在同一无线电信道上发射其突发中的一个,同时发射同一系统的相邻小区中的移动台的突发中的一个。然而,无一个小区中的连接所涉及的移动台发射与特定连接相关的突发的序列,以使得所有突发在无线电信道上与来自相邻小区中的另一连接所涉及的另外一个移动台的突发的序列中的一个突发重合。换句话说,在从一个小区中的一个移动站发射的大量突发中,仅小部分在任何无线电信道上与从相邻小区中的不同移动台发射的大量突发中的任何突发重合。表达几乎同一情形的另一方式为一个小区中的移动台独立于相邻小区中的移动台选择无线电信道和时隙以供发射。在一个小区中移动台在上其发射的信道与在相邻小区中移动台在其上发射的无线电信道不相关。因此,用于从连接中所涉及的相邻小区中的两个特定移动台发射的突发的任何无线电信道上的重合是不常见的且偶然的。然而,当两个相邻小区中的连接中涉及许多移动台时,从所述小区中的一个中的一个特定移动台发射的突发在任何无线电信道上与由相邻小区中的任何移动台发射的任何突发的重合更加频繁。在使用信道跳跃的TDMA-FH系统中,根据图4B,将无线电信道RF1的第一帧的时隙Tfl分配到连接C31。然而,将无线电信道RF1的第二帧的时隙Tfl分配到连接C41,将RF1的第三帧的时隙Tfl分配到连接C51,且将RF1的第四帧的时隙Tfl分配到连接C11。将无线电信道RF1的第一帧的时隙Tf2分配到连接C42,而将无线电信道RF1的第二帧的时隙Tf2分配到连接C52,将第三帧的时隙Tf2分配到C32,且将RF1的第四帧的时隙Tf2分配到C22。将RF1的第一到第四帧的时隙Tf3分别分配到连接C63、C43、C23和C33。将无线电信道RF2的第一帧的时隙Tf1、Tf2和Tf3分别分配到连接C41、C52和C13,而将无线电信道RF2的第二帧的时隙分别分配到连接C21、C12和C23。其余部分的分配显而易见且因此将未明确地提及。比较图4B的无线电信道RF1到RF6的帧显示无线电信道的后续帧的对应时隙经不同地分配。所有连接被分配不同帧中的不同无线电信道。在图4B的特定实例中,未向连接分配同一无线电信道和同一无线电信道的后续帧中的时隙。未向连接分配无线电信道与在多个帧的时段期间保持无变化的时隙的一个组合。实际上,向每一连接分配用于四个后续帧的频率和时隙的一组四个组合。因此,任何无线电信道(例如RF1)的四个后续帧中的对应时隙(例如Tf2)由同一小区中的不同连接使用。图4B为将与一个帧不同的另一帧中的无线电信道/时隙分配到连接的最简单方式中的一种。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使用比六个更多的无线电信道,由此可向用于多个后续无线电信道帧的总时段的任何连接分配多个后续帧中的不同无线电信道时隙。因此,可向每一连接分配包含无线电信道和时隙的多个组合的序列的方案。在本申请中,无线电信道和时隙的组合的这一序列被称作信道跳跃方案。其还可被称为跳频方案或图案。根据图4B,关于任何连接的后续突发始终在与关于同一连接的突发不同的无线电信道上发射。这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为非所需的。实际上,关于同一连接的两个相邻突发可在同一无线电信道上的相邻帧的同一时隙中发射。在蜂窝双向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无线电信道跳跃应优选地在两个方向上实施。如果图4B绘示用于通信的一个方向(例如从移动台到基站)的无线电信道时隙组合,那么使用其它无线电信道,用于另一方向的无线电信道时隙组合的图案可与图4B相同。然而,出于某些原因,未在移动台处发射无线电信号且同时接收无线电信号可为优选的。接着,与图4B不同的图案应该用于通信的另一方向。根据GSM,从基站发送到移动台的无线电信道和时隙跳跃信息是频率、跳跃种子和索引偏移的集合。在切换之前,基站可发射在切换后将由移动台用于连接的稍后描述的一种SACCH跳跃信息,例如根据GSM或无线电信道和时隙跳跃方案的标识。移动台中的发射频率合成器124根据来自?PC 130的命令产生发射器载波频率。当实施无线电信道跳跃时,?PC 130根据呼叫设置期间在任一控制信道上或切换期间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中的一个上从基站接收到的所选无线电信道时隙跳跃信息来读取或计算将使用的一系列无线电信道。移动台中的发射频率合成器124根据来自?PC 130的命令产生发射器载波频率。当实施无线电信道跳跃时,?PC 130根据呼叫设置期间在任一控制信道上或切换期间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中的一个上从基站接收到的所选无线电信道时隙跳跃信息来读取或计算将使用的一系列无线电信道。移动台中的发射频率合成器124根据来自?PC 130的命令产生发射器载波频率。当实施无线电信道跳跃时,?PC 130根据呼叫设置期间在任一控制信道上或切换期间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中的一个上从基站接收到的所选无线电信道时隙跳跃信息来读取或计算将使用的一系列无线电信道。在移动台中,接收频率合成器125根据来自?PC 130的命令产生接收器载波频率。?PC 130根据呼叫设置期间在任一控制信道上或切换期间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中的一个上,从基站接收到的无线电信道时隙跳跃方案或其他跳跃信息,来读取或计算适当无线电信道。
由对比文件11公开的上述内容可知,对比文件11的跳频方案中,公开的也是某一用户的整个信道(包含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数据)的频率变化,其处理对象是完整的用户信道,其并未公开或给出任何启示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适应地变动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1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11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进行控制以及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6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11的新颖性
权利要求15要求保护在一个无线电系统中传送一个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装置,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1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11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5中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进行控制以及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5相对于对比文件11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7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分别相对于对比文件4、5、6、7、9、12的新颖性
对比文件4公开了一种传输设备、接收设备、通信系统和信号处理方法(参见对比文件4的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24),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信号的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包括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的通信系统,以及传输设备、接收设备和通信系统中的每一个中的信号处理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传输路径估计处理电路优选地具有用于将传输路径估计导频信号添加到由映射电路输出的传输信号的导频添加电路。导频添加电路从传输开始以恒定比率将导频信号添加到传输信号,并且在开始传输之后在每一调制周期减少要添加的导频信号的数目。另外,例如,根据传输状态,导频添加电路在开始传输之后经过一预定时间后使待添加导频信号与传输信号之间的比率保持恒定,并在开始传输之后经过一预定时间后停止添加导频信号。此外,当在传输侧处将导频信号添加到传输信号时,从接收信号当中提取导频信号,根据所提取的导频信号估计传输路径的特性,并且根据估计结果校正接收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当传输大量数据时,除了用信息数据调制的符号之外,还插入用于估计传输路径的符号。数据与这些符号一起传输。接着,接收设备通过使用传输路径估计符号查找传输路径的相位波动,并根据所述相位波动校正用信息数据调制的符号的相位错误,以便正确地再生信息符号。另外,相比其中实行差分相位调制的情况,传输信号的总计所需Eb/No可以减小。在下面的解释中,为方便起见,用信息数据调制的符号将被称为信息符号,且传输路径估计符号将被称为导频符号。传输路径估计方法4:图6表示将导频符号插入到信息符号中。如所说明,在时间t1,信息符号SYB11被指派到子载波f1,且导频符号PSB11被指派到子载波f2。另外,信息符号SYB12到SYB16和导频符号PSB12和PSB13被指派到其它子载波f3到f9。在时间t2,信息符号SYB21到SYB26及导频符号PSB21、PSB22和PSB23被指派到子载波f1到f9,且在时间t3,类似地,信息符号SYB31到SYB36及导频符号PSB31、PSB32和PSB33被指派到子载波f1到f9。如图6所示,导频符号以相对于信息符号的恒定比率进行指派。确切地说,每两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应注意,导频符号的插入位置,即被指派的子载波,在每个调制周期或时间偏移。例如,在时间t1,导频符号PSB11被指派到子载波f2且导频符号PSB12和PSB13被指派到子载波f5和f8。与此相反,在时间t2,导频符号PSB21、PSB22和PSB23被指派到子载波f3、f6和f9,并且另外在时间t3,导频符号PSB31、PSB32和PSB33被指派到子载波f1、f4和f7。如上文所解释,传输设备以恒定比率将导频符号插入到信息符号中。导频符号插入在子载波中,且预先确定时间带。普通信息符号被指派到子载波和除那些以外的时间带。接收设备从接收符号当中提取导频符号,根据这些导频符号估计传输路径的特性,基于所述特性校正传输路径上出现的其它信息符号的相位波动等,并且因此正确地再生信息符号。当传输大量数据时,导频符号与待传输的信息符号总数的比率可以降低,因此由于图3到图5中所示的差分相位调制而出现的信号的劣化可以被避免,并且有可能减小总计所需Eb/No。在图6所示的实例中,始终以恒定比例将导频符号插入到信息符号中,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存在一种通过可变导频符号,也就是通过随着传输时间的推移改变导频符号相对于信息符号的指派比率来估计传输路径的方法。传输路径估计方法5:图7表示不以固定比率,而是以随着从开始传输所经过的时间改变的比率向信息符号指派导频符号。如所说明,信息符号和导频符号被指派到k个子载波f1、f2、f3……和fk。另外,在调制时间t1、t2、t3……和tm的导频符号的指派比率随着从开始传输的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例如,在调制时间t1,针对每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如所说明,导频符号PSB11插入在信息符号SYB11和SYB12之间。在下一调制时间t2,每两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例如,导频符号PSB21插入在信息符号SYB21和SYB22之后。接下来,在调制时间t3,每三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通过这种方式,在开始数据传输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指派到信息符号的导频符号的数目逐渐降低。换句话说,紧接在开始传输之后,传输路径的特性是完全未知的,因此导频符号以高比率插入在信息符号中。与此相反,接收设备可从接收符号当中提取导频符号,并快速估计传输路径的特性,并且可以相对于信息符号校正错误。接着,在开始传输之后经过一恒定时间后,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在那时之前估计传输路径来存储传输路径的特性。因此,传输路径的特性的改变可以通过几个导频符号来跟踪。因此,有可能准确地校正接收到的信息符号。当传输路径固定时,例如,当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的位置是固定的且它们之间的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几乎恒定时,传输路径的特性几乎恒定。在开始传输之后经过一预定时间后,接收设备可以几乎完全确定传输路径的特性。在此情况下,不必将导频符号插入到传输信号中,因此在开始传输之后经过一预定时间后,停止插入导频符号。接着,接收设备根据在开始传输之后接收到的导频符号估计和存储传输路径的特性。在停止传输导频符号之后,通过使用在那时之前估计的传输路径的特性来校正接收符号的错误,以便再生原始信息符号。另一方面,如果传输路径不固定,例如,在移动电信的情况下,接收设备的位置随时改变,且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的特性一直在改变。因此,有必要持续估计传输路径。在此情况下,有必要持续传输导频符号,即使在开始数据传输之后经过恒定时间后也如此。应注意,在开始数据传输之后经过恒定时间后,根据传输路径的状态,导频符号的指派比率可以被设定为低于紧接在开始数据传输之后的指派比率。此时,接收设备可以接收连续传输的导频符号并将新估计的特性的改变添加到在那时之前存储的传输路径的特性,以便校正它们。接着,设备根据传输路径的特性来校正接收到的信息符号的错误,以再生原始信息符号。根据本发明的通过导频符号估计信息路径的方法,因为紧接在开始数据传输之后,导频符号以高比率插入到信息符号中,且导频符号的指派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所以高质量的传输在开始通信之后即刻获得。同时,导频符号与待传输信息符号的比率逐渐降低,信息传输的效率逐渐升高,由此可以实现对频带的有效利用。
由对比文件4公开的内容可知,图6中的导频符号始终以相对于信息符号的恒定比率进行指派,具体是每两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图7表示不以固定比率,但是是以随着从开始传输所经过的时间改变的比率向信息符号指派导频符号,具体的,在调制时间t1,针对每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在下一调制时间t2,每两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接下来,在调制时间t3,每三个信息符号插入一个导频符号……即对比文件4是以预定规律插入导频信号,并未公开权利要求1中适应地仅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5公开了一种OFDM通信装置(参见对比文件5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4),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OFDM通信装置。然而,如果通信对象高速地移动等传输路径状态变动,那么到下个导频符号为止之间频率偏移值的修正或数据的均衡的条件不同,有时无法准确地进行修正或均衡。如果像这样无法准确地进行频率偏移值的修正或数据的均衡,那么将无法稳定地进行OFDM通信。本发明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传输路径状态变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OFDM通信的OFDM通信装置。根据该构成,基于符号插入信息适应性地插入通常针对每个规定符号所插入的导频符号。这样一来,基于适应性地插入的导频符号,更新均衡用失真值或频率偏移修正值。因此,即便传输路径环境变差,也能够对通信参数迅速地实施与该环境相对应的修正。结果为,即便传输路径状态变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OFDM通信。(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OFDM通信装置的构成的框图。首先,各子载波的每一个的发送数据在由调制部101例如以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或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调幅)等方式进行数字调制处理之后,由导频符号插入部102附加作为同步用符号的导频符号(相位基准符号)。被插入导频符号后的信号由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103进行IFFT运算而成为OFDM信号。该OFDM信号由保护区间插入部104插入保护间隔。被插入保护间隔后的信号由D/A(Digital/Analog,数字/模拟)转换部105进行D/A转换而成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由低通滤波器(LPF)106去除不需要的成分后,由放大器107放大并作为发送信号经由天线108被发送。另外,基带信号被发送到电平检测部120,进行电平检测,并将该电平检测结果发送到判定器121。在判定器121中,将检测结果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检测结果为指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对导频符号插入部102发送插入导频符号的意旨的指示。接下来,对具有所述构成的OFDM通信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对于由调制部101进行数字调制后的信号,由导频符号插入部102插入2个符号的导频符号。该导频符号插入部102由开关构成,在被输入插入导频符号的意旨的控制信号时切换开关,而插入导频符号。另一方面,基带信号被发送到电平检测部120,在此处进行电平检测。该检测出的接收电平被发送到判定器121,在此处判定阈值。也就是说,将所检测出的电平值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电平值低于阈值时,判断为传输路径的环境较差而插入导频符号。因此,从判定器121对导频符号插入部102赋予符号插入的指示,而对发送数据插入导频符号。以此方式进行符号插入的控制,将图2所示的导频符号间的符号数N设为可变,而能够适应传输路径环境。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装置中,在接收电平劣化时适应性地插入通常针对每个规定符号所插入的导频符号。这样一来,基于适应性地插入的导频符号,更新均衡用失真值或频率偏移修正值。因此,即便传输路径环境变差,也能够对通信参数迅速地实施与该环境相对应的修正。结果为,即便传输路径状态变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OFDM通信。
对比文件5公开了“以此方式进行符号插入的控制,将图2所示的导频符号间的符号数N设为可变,而能够适应传输路径环境”,并结合图2可知,对比文件5公开的是导频符号数N在时域上可变,但并未公开导频符号的频率位置会适应地变动,即对比文件5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6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参见对比文件6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16),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应用于例如无线电话系统中的基站和终端设备的通信方法以及应用所述通信方法的基站和终端设备两者。当通过使用上述系统布置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将采用所描述的基站和终端设备(移动站)的布置。将参考图4描述用于将信号发射到基站的终端设备的布置。将从终端设备发射到基站的传输数据(数字数据)从传输数据生成电路101供应给符号图案存储电路102。此符号图案存储电路102由用于存储有待发射的符号图案的存储器形成并且以时间序列的方式输出与从传输数据生成电路101输出的传输数据相对应的符号图案。符号图案存储电路102以时间序列的方式将从其输出的符号图案提供给反向快速傅立叶变换电路(以下称为IFFT电路)103,并且然后IFFT电路103通过反向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将频率基上的数据转换为时基上的数据。在此变换处理中,符号图案中的每个被转换为由分散地分配给以恒定频率fk的间隔设置的二十二个子载波的数据形成的时间序列信号。如稍后所描绘的,当通过使用控制信道将控制数据发射到基站时,符号图案中的每个被转换为时间序列信号,所述时间序列信号由分散地分配给以频率2fk的间隔设置的二十二个子载波的数据组成,所述频率是频率fk的两倍。具有图6A和图6B中所示布置并且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射的数据是从终端设备发射到基站的控制数据,并且控制数据包含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基站的数据。例如,当终端设备要将信号发射到基站时,终端设备通过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访问请求的数据发射到基站。当通过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将指示访问允许的数据从基站发射到终端设备时,终端设备使用同时发射的信道指示数据的信息信道来在所指示的信息信道上开始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当终端设备通过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数据发射到基站时,将数据发射到已知的预定符号图案所附接的预定位置。除了在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调出之外,还在对要求基站的终端设备进行注册和应答时使用具有图6A和图6B中所示的布置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现在参考配置,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传输的信号的时隙配置的视图,其中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指示频率和时间。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正交基,其中频率基和时基以网格的形式分割。具体地说,将一个传输频带(一个频带时隙)设置为150 kHz,并且24个子载波被布置在150 kHz的这种传输频带中。以6.25 kHz的均等间隔依次布置24个子载波,并且将子载波编号0到23指配给每个载波。然而,实际上提供了22个子载波,即子载波编号1到22,并且一个频带时隙的两侧上的子载波编号0和23作为保护频带,在所述保护频带中不提供子载波并且将所述保护频带的电功率设置为零。使用这种正交基实现了多址访问,在所述正交基中,以网格的形式分割频率基和时基,在所述多址访问中,基站与多个移动站(终端设备)在同一时间段内通信。使用图2A到图2G中所示的配置进行与每个移动站的连接。图2A到图2G是示出六个移动站(用户)U0、U1、U2、……U5如何通过一个频带时隙连接到基站使用时隙的图(实际上,所使用的频带时隙通过稍后描述的跳频来切换),其中由R表示的时隙是接收时隙;由T表示的时隙是传输时隙;并且如图2A所示,以24个时隙的周期设定由基站限定的帧定时(未使用时隙编号24,其是准备好的25个时隙的最后一个时隙)。在此假设使用单独的频带对传输时隙和接收时隙进行发射。而图2A到图2G中所示的配置允许TDMA(时分多址访问),其中六个移动站连接到一个频带时隙,当从每个移动站的末端观察时,其在一个时隙周期中的接收和传输与下一个传输和接收之间具有两个时隙周期(即400μsec)的留量并且利用此留量来执行定时过程和被称为跳频的过程。具体地说,在约200μsec的时间段内,在每个传输时隙T之前,执行定时过程TA以将传输定时调整为来自基站的信号的定时。在每个传输时隙T结束之后的200μsec,执行跳频以将用于传输和接收的频带时隙切换到另一个频带时隙。在此描述的定时是设置高传输速率的情况的实例,并且如果在传输速率设置较低的情况下改变所使用的频带时隙的数量,则必须单独设置跳频的定时等。跳频允许例如在一个基站处准备的多个频带时隙由每个移动站均匀地使用。
由对比文件6公开的上述内容可知,对比文件6的跳频方案中,公开的也是某一用户的整个信道(包含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数据)的频率变化,其处理对象是完整的用户信道,其并未公开或给出任何启示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适应地变动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即对比文件6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7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参见对比文件7的说明书全文、权利要求1-15及附图1-28),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其中一个无线终端能与具有许多不同跳频图的许多其它无线终端同时通信。图5是一个表示用于该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帧结构的简图。如图5所示,该帧包括一个系统控制信道(CNT)501、一个线路控制信道(LCCH)502、一个用于进行语音通信的语音信道503、一个用于进行数据通信的数据信道504和为了转换频率的防护时间(一个频率转换间隔)CF505。由于使用这个数据传输速率为625Kbit/s的低速跳频无线单元将一个帧长定为10ms,每帧可发送6250个比特的信息。在这个系统中发送的数据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数据是用于实施象发送请求这类呼叫控制的控制数据。这些数据是根据存储在一个ROM中的程序而产生的。该数据经由CPU数据总线210写入数据编解码器208中的LCCH寄存器310。图1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配置的简图。这些终端中的任一终端起着集中控制站的作用。用作集中控制站的终端产生发送帧参考定时并执行呼叫控制和跳频图的管理/分配。其它无线终端(终端站)基于集中控制站产生的定时来工作,并在通信的开始向集中控制站发送一个发送请求和一个分配跳频图的请求。图9是一个用于这个系统的跳频的原理视图。在根据该实施例的系统中,利用26MHz频带形成了26个各具有1MHz带宽的频道。考虑到有一些频率因为干扰噪声不能使用的情况,从26个信道中选择了20个频道并以预定顺序对所选择的频道执行跳频。如图10所示,在这个系统中,控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的:在CNT和LCCH信道中使用第一跳频图(HP1),在语音信道中使用第二跳频图(HP2),在数据信道中使用第三跳频图(HP3),其结果是信道在同一时刻不使用同一频率。这使得每个信道向一个不同用户发送数据和从一个不同用户接收数据成为可能。为了减少信道编解码器中需要保持的跳频图数目,各信道所使用的跳频图由以同一顺序安排频率的临时移位图产生。当接通电源且终端在图12的顺序S1201上启动时,终端根据外部交换机中的设置值(set value)判定它是控制站还是终端站。如果终端得知它是控制站,则该站确定控制信道的第一跳频图,将同步信号、跳频图信息和它自身的区号组装到一个帧中并将该帧作为CNT帧在预定时间输出。类似地,当终端在启动后根据外部交换机中的设置值得知它是终端站时,则该站存储它自身的地址和接收到的控制站区号。当结束该处理时,终端在任何频率上等待来自控制站的CNT帧。当接收到来自控制站的CNT帧时,根据该帧中的NF在下一单位时间获得跳频。终端站根据该频率改变接收频率并等待下一CNT帧。终端站重复这种处理,识别出控制站使用的跳频图并将该跳频存储于信道编解码器208的HP寄存器306中。当在语音通信的开始转向传输控制阶段(图14中步骤S1401)时,终端站判定是否已请求了语音通信(S1402)。如果已请求了语音通信(步骤S1402为“是”),则启动个人计算机语音通信应用程序(见图13)。完成这些后,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中的无线单元驱动器进行工作并经由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向无线控制单元发送一个语音传输请求和一个传输目的号码(其他用户的终端扩展号码)(S1403)。下一步,无线控制单元开始呼叫始发程序。具体地说,无线控制单元将一个呼叫始发请求命令作为LCCH数据写入信道编解码器208的LCCH寄存器310中(S1404),将集中控制站地址写入目的地址寄存器中(S1405),然后将信道编解码器208的模式寄存器305设置成LCCH传输模式(S1406)。在LCCH传输时,由信道编解码器208中的载波检测域进行载波检测(S1407)。如果在此期间检测到载波,则可认为另一终端正在使用LCCH信道。于是执行竞争控制,这包括暂停数据传输直至下一帧(S1408)。如果未检测到载波,则可认为另一终端未使用LCCH信道。于是开始向集中控制站的数据传输(S1409)。应注意,用于LCCH数据传输的跳频图是第一跳频图,它与CNT信道的跳频图相同。这时,控制信道的频率根据第一跳频图(如图10所示)按F1,F2,F3,F4,…进行转换,语音信道按F3,F4,F5,F6,…进行频率转换。因此,进行语音通信时频率的转换如图18所示。即语音通信时频率的转换是F1,F3,F3,F4,F3,F5,…。以下将描述正在进行图14和图15所说明的语音通信时,发出图16和图17所示的数据通信请求的情况,即正在使用一个连接到第一个人计算机上的送受话器经由网络控制器进行语音通信时,在第一个人计算机和第二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文件传送的情况。用于同时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跳频图分别在语音通信时和在数据通信时确定。即是,两种通信形式使用完全不同的跳频图来进行。同时进行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个人计算机将用于控制信道的第一跳频图、用于语音信道的第二跳频图和用于数据信道的第三跳频图存储于信道编解码器208的HP寄存器306中。无线单元209通过根据存储在信道编解码器208的HP寄存器306中的三个跳频图来转换频率而进行通信。更准确地说,如图10所示,无线单元遵循控制信道的跳频图(F1,F2,F3,F4,…)、语音信道的跳频图(F3,F4,F5,F6,…)及数据信道的跳频图(F5,F6,F7,F8…),且频率以如图11所描述的F1,F3,F5,F2,F4,F6,F3,F5,F7,…的方式进行转换。
由对比文件7公开的上述内容,尤其是图9-11及相关内容可知,对比文件7是按照预设的跳频图来进行跳频的,未公开权利要求1中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7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9公开了一种能够提供使信息处理量最佳、从而能够使OFDM信号的传输效率提升并且在接收侧使传输线路特性切实地均衡的OFDM传输方式(参见对比文件9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7),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导频信号分散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传输信号中,通过在接收侧监控该导频信号的振幅及相位而能够掌握传输线路的特性的OFDM传输方式。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导频信号抽取机构,在依赖于保护间隔的长度而切换分散地插入在所传输的OFDM信号中的导频信号的配置图案时,根据所述OFDM信号的接收功率选择用作所述导频信号的载波而抽取导频信号;传输线路特性推测机构,根据利用所述导频信号抽取机构抽取的导频信号而推测传输线路特性;及修正机构,基于利用所述机构推测的传输线路特性来修正接收OFDM载波的振幅及相位。另外,使所述数字滤波器的通带带宽依赖于接收OFDM信号中的导频信号数量。首先,在发送侧,依赖于要发送的OFDM信号的保护间隔,而切换分散地插入在发送信号中的导频信号配置图案,使用在保护间隔较短的传输模式时减少导频信号的插入数量而在保护间隔较长的传输模式时增加导频信号的插入数量的导频信号配置图案来传输OFDM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导频信号的配置图案在保护间隔较短的传输模式时,减少导频信号的插入数量,在保护间隔较长的传输模式时,增加导频信号的插入数量。另外,使用作导频信号的载波的数量多于要发送的OFDM信号的保护间隔的长度相对于有效信号的比。进而,导频信号以多个OFDM符号进行传输。例如,在以往的DVB-T信号中为图案固定的导频信号,因此,在均衡电路的内部,推测传输线路的滤波器能够以固定滤波器进行对应,但要接收像本发明这样改变导频信号的配置图案的发送信号,就要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使导频信号本身的传输带宽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使滤波器的带宽与导频信号的带宽匹配。因此,在均衡电路61中,成为基于来自传输控制信号解码电路60的控制信号来控制传输线路特性推测滤波器611的构成。因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在发送侧依赖于保护间隔的长度而控制传输信号中的导频载波数,因此,能够根据传输模式来设定导频数量。结果,能够使以往固定地作为导频信号来分配的载波也承载信息,能够通过使信息处理量最佳而期待传输速度的提升。
由对比文件9公开的上述内容及图5、图6所示的基于不同保护间隔的导频信号配置可知,对比文件9也未公开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12公开了一具有可变子载波分配的OFDM系统及方法(参见对比文件12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29),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频率多路复用通信的设备和方法;具体地,但不排他地,涉及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具体地,但不排他地,涉及使用这种多路复用进行广播;具体地,但不排他地,涉及广播数字信息。背景技术在频分多路复用中,通过将一种或多种信息承载信号在不同频率下调制到多个频率子载波上来传送所述信号。通常,载波频率被至少等于每个载波频率上的信息承载信号的带宽的间隔分开,尽管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中,这种约束可以被略微放宽;在OFDM中,载波的频率被Δ=l/T分开,其中T是每个所发射信息信号的持续时间,使得一个频带的中心处于相邻频带中的第一空值中。因此,虽然每个载波周围的频带不重叠,但是由于其相互正交可以通过恰当的滤波分开。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频率多路复用通信广播系统,在所述系统中,发射器可以不时地改变多路复用信号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在预定频率下定期性地在特定子载波上发射指定多路复用中存在的子载波的数量的信号(以及任选地,可用于接收器的其它信息)。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同步。众所周知的是,提供了一种同步信息以使接收器能够以同步模式操作。例如,“HF无线电的AN/GSC-10(KATHRYN)可变速率数据调制解调器(The AN/GSC-10(KATHRYN) Variable Rate Data Modem for HF Radio)”,Zimmerman和Kirsch;IEEE通信技术汇刊,通信15卷,第2期,1967年4月,第197到204页公开了一种FDM系统,在所述FDM系统中,参考信号(在本文中被称为导频信号)被置于每个子载波的一个正交信道上。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频率正交复用信号的系统,在所述系统中,针对同步解调的参考信号与数据序列正交地组合并且对子载波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制,所述正交组合用于在不同组合中在每个参考符号重复周期内的若干符号周期内重复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提取参考子载波以导出在发射器处插入到多路复用信号中的参考信息,以便导出如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信道估计。非参考子载波简单地延迟了如所示出的延迟382b、382c、382e、382f,这些延迟对应于通过提取参考子载波上的参考信息所施加的延迟。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频率多路复用通信广播系统,在所述系统中,发射器可以不时地改变多路复用信号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在预定频率下定期性地在特定子载波上发射指定多路复用中存在的子载波的数量的信号(以及任选地,可用于接收器的其它信息)。因此,发射器能够在共享RF链路的不同服务中指配能力,使得当一个服务需要较多能力并且另一个服务需要较少能力时,所述容量可以被动态地重新分配。当前活动服务所需的带宽仅被消耗,从而改善RF信道的使用的经济性。本发明的这个方面因此涉及一种通信系统、在其中生成的信号以及分别用于发射或接收所述信号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参考图2,由每个卫星100生成的每个波束承载至少一个OFDM多路复用信号,每个多路复用信号在下文中被称为“站”(通过与常规的模拟无线电站类比)。每个这种站承载一个或多个服务,每个服务对应于输入到地球站100的信息信号。一个服务可以发生在若干波束上,以实现所期望的区域覆盖或全球覆盖。每个复合多路复用OFDM信号是可调节的,以改变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数据速率和带宽。因此,可以调整广播系统的要求以考虑服务数量或每个服务所需带宽的变化。每个频率f可以承载一个或两个信道。在使用中,通过改变子载波频率的数量和通过改变每个频率上的信道数量,信道数量是可变的。一个子载波(以下称为参考子载波)总是以预定频率fR存在。其它子载波的数量是可变的,并且每个附加子载波逐渐地占据更高的频率。最高频率子载波(即,外部边缘子载波)可以承载一个信道或两个信道;所有其它子载波承载两个信道。以此方式,带宽使用保持在最低水平。参考图6a,示出了参考样品的频率分布。图6a示出了多路复用信号的不同配置的可用性,其从配置0(其中仅存在主参考子载波)向上变化。每个整体配置对应于紧接在前的整体配置之外的一个信道;因此,每两个整体配置添加一个附加频率子载波。对于奇数编号的整体配置,外部子载波(即,距主参考子载波的频率最远的那个)承载仅一个信道并且以BPSK格式编码。
由对比文件12公开的上述内容可知,其没有公开针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调整,因而也未公开权利要求1中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12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综上,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分别与对比文件4、5、6、7、9、12公开的内容相比,都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
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分别相对于对比文件4、5、6、7、9、12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8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5分别相对于对比文件4、5、6、7、9、12的新颖性
基于上文3.3.7中对比文件4、5、6、7、9、12公开的内容可知,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分别与对比文件4、5、6、7、9、12公开的内容相比,都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
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5分别相对于对比文件4、5、6、7、9、12具有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3.3.9关于从属权利要求2-4、14、16的新颖性
由于独立权利要求1、15分别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对比文件3、4、5、6、7、9、11、12都具备新颖性,因此,其各自的从属权利要求2-4、14、16分别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对比文件也都具备新颖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权利要求1-4、14-16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的理由不予支持。
3.4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4.1关于独立权利要求1
3.4.1.1关于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3结合公知常识的创造性
参见上文3.3.3的分析可知,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3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由上述区别特征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频率位置的适应性调整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能尽快作出反应和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
证据16(参见其中文译文最后一页第3.4.5节)公开了如下内容:“3.4.5 频率再定义过程:在专用模式和分组传输模式下,该过程被网络使用以改变分配信道的频率和跳频序列。这只有在跳频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网络向移动台发送频率再定义信息,其中包含新参数和启动时间指示。当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移动台会在准确指定的时隙修改其所使用的频率/跳频序列,即指定的时隙首先具有新参数。所有其他功能都不会受到此种变化的干扰。新参数可以是单元信道描述、移动分配和MAIO。描述分配信道的其他参数必须与当前参数相同。
证据16公开了一种跳频过程,其显然也未公开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的相关内容,且证据16明确记载了“描述分配信道的其他参数必须与当前参数相同”,即证据16公开的跳频过程中仅改变“单元信道描述、移动分配”等涉及整个信道性能的参数,而不会改变信道内某数据的参数,也就是说不会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进行单独控制,因此给出了与本专利技术方案相反的技术启示。基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3、证据16公开内容的基础上,不会想到对对比文件3的技术方案进行改进以得到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
证据15公开了专用控制信道可以包括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以及跳频技术的某些基本性能(参见证据15第384、426-427页)。
可见,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公知常识性证据15-16也都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的上述区别特征。且请求人也未提交其它证据证明上述区别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上述区别特征使得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用适应的频率位置传送,能使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各个数据的频率位置单独地匹配,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对比文件3结合公知常识的组合方式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3.4.1.2关于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1与对比文件3结合的创造性
参见上文3.3.5的分析可知,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1公开的内容相比,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11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由上述区别特征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频率位置的适应性调整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能尽快作出反应和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
参见上文3.3.3和3.4.1.1的分析可知,对比文件3也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的上述区别特征,上述区别特征使得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用适应的频率位置传送,能使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各个数据库的频率位置单独地匹配,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对比文件11与对比文件3的结合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3.4.1.3关于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请求人提出的其他对比文件组合方式的创造性
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采用IRC的CDMA系统的瑞克接收机(参见对比文件1说明书全文、权利要求1-13以及附图1-4),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涉及采用码分多址(CDMA)方法的无线系统的瑞克接收机。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采用码分多址(CDMA)方法的不同类型移动电话系统,欧洲开发的全球移动电话系统(UMTS)是符合本发明的系统。物理信道被划分成不同的两类: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310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312。专用物理数据信道310用于发送数据306,后者主要在OSI(开放系统互连)的第二层以及上层,即专用业务信道中生成。专用物理控制信道312传送OSI第一层生成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包括: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部分,即导频比特300,发送功率控制命令(TPC)302,以及可选的传送格式指示(TFI)304。传送格式指示器(TFI)304向接收机表明给定时刻上行方向的每个专用物理数据信道所用的传输速率。如图3所示,下行方向上专用物理数据信道310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312被时分复用到同一时隙330C。但是,在上行方向上,这些信道是并行发送的。图2A说明了无线收发信机对的功能。无线发射机可以位于节点B或用户设备UE,无线接收机位于用户设备UE或节点B。无线网络UTRAN的基础结构包括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即基站系统。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即基站控制器,及该控制器控制下的至少一个节点B,即基站。物理信道被划分成不同的两类: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310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312。专用物理数据信道310用于发送数据306,后者主要在OSI(开放系统互连)的第二层以及上层,即专用业务信道中生成。专用物理控制信道312传送OSI第一层生成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包括: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部分,即导频比特300,发送功率控制命令(TPC)302,以及可选的传送格式指示(TFI)304。传送格式指示器(TFI)304向接收机表明给定时刻上行方向的每个专用物理数据信道所用的传输速率。如图3所示,下行方向上专用物理数据信道310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312被时分复用到同一时隙330C。但是,在上行方向上,这些信道是并行发送的。图2A说明了无线收发信机对的功能。无线发射机可以位于节点B或用户设备UE,无线接收机位于用户设备UE或节点B。无线网络UTRAN的基础结构包括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即基站系统。无线网络子系统RNS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即基站控制器,及该控制器控制下的至少一个节点B,即基站。
对比文件1仅公开了DPCCH和DPDCH等信道的名称和内容,但完全不涉及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即对比文件1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具有移动和/或固定发送/接收设备之间无线电信的电信系统用的空气接口(参见对比文件2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7),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具有移动和/或固定发送/接收设备之间无线电信的电信系统是具有消息源和消息宿之间消息传输线路的专门消息系统。在电信的上行和下行方向分别含有多个物理信道,从这些物理信道中在图1和2中表示了涉及“三层面结构”(three-layer-structure)方面的一个第一物理信道,所谓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和一个第二物理信道,所谓的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在涉及第一物理信道DPCCH方面,拥有具有用于信道评估的比特数目NPILOT(NPILOT比特)的导频序列PS,具有用于尤其是快速功率调节(业务功率控制)的比特数目NTPC(NTPC比特)的TPC序列TPCS,和具有用于传送格式参数(业务格式信道指示)的比特数目NTFCI(NTFCI比特)的TFCI序列TFCIS作为脉冲串结构,这些序列指明比特速率,业务方式,差错防护编码的方式等等。在ETSI或ARIB的WCDMA/FDD系统的“下行链路”中(电信的下行方向;从基站通向移动站的无线电连接)-图1-,在时间上复用第一物理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和第二物理物理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而在“上行链路”中(电信的上行方向;从移动站通向基站的无线电连接)-图2-进行I/Q复用,在此I/Q复用上在I-信道中传输第二物理信道DPDCH,而在Q信道中传输第一物理信道DPCCH。按出版物TSG RAN WGl(S1.21):“第三代合伙项目(3GPP)”版本0.0.1,1999-01,对于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的TDCDMA/TDD作业,电信的上行和下行方向上的电信系统的空气接口又基于图3中表示的,全部物理信道用的“三层面结构”,此“三层面结构”由多时帧MZR,时帧ZR和时隙ZS组成。各个多时帧MZR例如又含有72个时帧ZR,而每个时帧ZR例如又具有16个时隙ZS1…ZS16。各个时隙ZS,ZS1…ZS16(脉冲串)或者按ARIB建议拥有以这种顺序的一个第一时隙结构(脉冲串结构)ZSS1,此顺序由具有NDATAl比特的一个第一有用数据序列NDS1,具有用于信道评估的NPILOT比特的导频序列PS,具有用于功率调节的NTPC比特的TPC序列TPCS,具有用于传送格式参数的NTFC1比特的TFCI-序列TFCIS,具有NDATA2比特的一个第二有用数据序列NDS2,和具有NGUARD比特的防护时间区间SZZ(防护期间)组成,或者按ETSI建议拥有以这种顺序的一个第二时隙结构(脉冲串结构)ZSS2,此顺序由一个第一有用数据序列NDS1,一个第一TFCI序列TFCIS1,一个用于信道评估的中间序列-序列MIS,一个第二TFCI序列TFCIS2,第二有用数据序列NDS2,和防护时间区间SZZ组成。本发明(权利要求1至3)建议一种空气接口,在此空气接口上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数目分别是可变的,并且在此空气接口上尤其在电信系统的移动和/或固定发送/接收设备之间的主动或被动电信连接期间,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数目是分别通过控制装置,例如通过例如经DPDCH信道实现的合适的“层2”或“层3”信令(“层面2/3”信令)自适应地可改变的或可优化的。按权利要求1在电信上行和/或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在DPDCH信道中的保持不变数据量的和每个时隙的保持不变总数据量的情况下,DPCCH信道中数据,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分布是通过与电信连接性能的匹配可改变的。这种改变在此也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所述比特的至少一种比特类型暂时地(例如对于相应电信连接的持续时间)在DPCCH信道中不出现,也就是DPCCH信道中的相应的比特数目等于零。按权利要求2在电信上行和/或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DPCCH信道中的数据,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分布是通过每个时隙的总数据量的提高可改变的。按权利要求3在电信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在每个时隙的保持不变总数据量的情况下,DPCCH信道中的数据,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分布是可改变的,采用的方法是将DPCCH信道中的NPILOT比特, 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一部分分配给DPDCH信道,或者将DPDCH信道中的有用比特(有用数据)的一部分分配给DPCCH信道。按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的符合权利要求4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优点在于,-当移动发送/接收设备(移动站)以小于3km/h的速度很缓慢移动时(例如具有远程电子信箱连接的数据终端),和当根据前面的一般的原则性想法可以明显地改善信道评估时-可以减少NPILOT比特的数目,而不显著地影响信道评估的质量。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传送格式参数用的NTFCI比特的数目,和/或提高迅速功率调节用的NTPC比特的数目。因此总共既在下行方向上,又在上行方向上改善电信系统的性能或效率。按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的符合权利要求5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优点在于,-当在考虑前面的一般的原则性想法条件下,移动的发送/接收设备(移动站)以大于150km/h的速度很迅速移动时,和当迅速的功率调节不再能稳定住“瑞利衰落”(主要通过移动站的移动引起的迅速衰减),和因此仅还可以实现“对数正态衰落”(主要通过屏蔽效应引起的缓慢衰减)的调节时,在此对于迅速的功率调节能够以显著较小的比特速率实现“对数正态衰落”的调节-仅还在每第十个时隙中发送迅速功率调节用的NTPC比特。在其余的时隙中删除迅速功率调节用的NTPC比特。然后为此发送信道评估用的附加NPILOT比特和/或传送格式参数用的NTFCI比特。图7根据图5和6中所示微处理机μP展示具有变异程序模块PGM’的一种变异的微处理机μP’。此变异在于,变异的程序模块PGM’在主管数据安全的第二层S2中和在主管交换的第三层S3中分别含有控制装置STM。这些控制装置STM是如此构成的和以这种方式访问层1中的物理信道DPCCH, DPDCH,使得:1.在电信上行和/或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在有用数据序列NDS中的保持不变数据量的,和每个时隙ZS的保持不变总数据量的情况下,通过与电信连接性能的匹配,导频序列PS中NPILOT比特的,TPC序列TPCS中NTPC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分布是可改变的,和/或2.在电信上行和/或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通过提高每个时隙ZS的总数据量,导频序列PS中NPILOT比特的,TPC序列TPCS中NTPC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分布是可改变的,和/或3.在电信上行和/或下行方向上的电信连接期间,在每个时隙ZS的保持不变总数据量的情况下,导频序列PS中NPILOT比特的,TPC序列TPCS中NTPC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分布是可改变的,采用的办法是将导频序列PS中NPILOT比特的,TPC序列TPCS中NTPC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一部分分配给DPDCH信道,或者将有用序列NDS中NDATA比特的,NDATA1比特的,NDATA2比特的一部分分配给DPCCH信道。除此之外可能的是,控制装置STM是如此构成的和以这种方式访问层1中的物理信道DPCCH, DPDCH,使得4.当作为电信连接的一个第一性能,移动的发送/接收设备MS1…MS5以显著小于5km/h的低速度移动时,有利于TPC序列TPCS中NTPC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数目地,减少导频序列PS中的NPILOT比特的数目,和/或5.当作为电信连接的一个第二性能,移动的发送/接收设备MS1…MS5以显著大于100km/h的高速度移动时,有利于导频序列PS中NPILOT比特的和TFCI序列TFCIS中NTFCI比特的数目地,减少TPC序列TPCS中的NTPC比特的数目。
由此可见,对比文件2公开的是从时域的角度对NPILOT比特、NTPC比特和NTFCI比特的分布进行调整,其与本专利对频率资源进行调整的技术手段完全不同,对比文件2也至少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
对比文件8公开了一种使用分布式切换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参见对比文件8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5),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切换的分布式天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使用图1中示出和上文所描述的配置。其还实施微分集和宏分集两者来克服多径衰落影响。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在帧中提供用于控制和数据信息的单独时隙。每个控制时隙专用于特定天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最佳应用于单个基站应用。为简单起见,将参考无线电子系统10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此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操作。然而,要描述的程序适用作在任何实施例中基站与移动台之间输送控制和数据信息的方式的通用描述。帧202具有下行链路部分204和上行链路部分206。下行链路部分204包含从基站110传输到移动单元144的数据和控制信号。上行链路部分206包含从移动单元144传输到基站110的数据和控制信号。应注意,控制信号是指影响系统控制的信号,而数据信号是指含有用户数据的信号。应理解,数据时隙210、214可携载任何类型的信息,例如语音信息、视频信息、传真信息等。短语“数据消息”和“数据”以及类似短语在本文中旨在指代所有类型的用户信息,例如刚刚所列的那些信息。图4示出下行链路时隙308和上行链路时隙312的格式。每个下行链路时隙308和上行链路时隙312包含控制字段402和单个数据字段404。控制字段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子字段,如图4所示。例如,字段402E可含有控制信息,例如保护位、前导码位、同步位和检查位。最后,子字段402F可含有与可用频率、可用上行链路时隙、终端状态、更新控制消息和检查位相关联的系统消息。字段402A到D被称为z字段。其数目等于连接到开关112的天线118的数目(因此,z在此实例中等于4)。每个z字段402A-D与连接到开关112的天线118中的一个天线相关联。所述z字段与本发明相关。所述字段的具体位置并不重要,只要其存在即可,且其固定位置是已知的,以便可对其进行监测。 z字段的大小至少是两个位。可使用较长位流,且可选择位的模式以符合系统的性能和成本目标。通常,模式越长,其检测越稳健,但所涉及的电路系统/算法的成本越高。移动台可基于每个z字段中的RSSI或每个z字段中的错误数目或这两者来作出决策。现在将参考图2B中的流程图221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2的操作。流程图221描绘在先前已建立的电话呼叫期间执行以在基站110与例如移动单元144的活动移动单元之间交换数据和控制信号的操作步骤(下文参考图2C论述建立电话呼叫的程序)。流程图221中所描绘的操作步骤表示基站110和活动移动单元144在称作“当前”帧202的单个帧202的交换期间的操作。针对每个帧执行流程图221的步骤。流程图221开始于步骤220,其中控制紧接着传到步骤222。 在步骤222中,基站110实现经由天线118A到118D在当前帧202的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中传输控制消息。具体地说,基站110命令开关112将基站110连接到天线118A。接着,基站110经由天线118A在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A中传输控制消息(出于说明性目的,假设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A始终与天线118A相关联)。接着,基站110命令开关112将基站110连接到天线118B。一般来说,在下行链路控制时隙中广播含有识别相应天线的经编码数据的控制消息。例如,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D中传输的控制消息含有识别天线118D的经编码数据。所述控制消息也可以是例如另外含有关于频率和时隙选择的经编码数据以及电话终端状态控制信息的较长消息。如下文所描述,移动单元144使用此信息作为交握机制来建立呼叫以及适应在先前建立的活动呼叫的期限期间变化的通信条件。例如,可响应于来自活动移动单元的新天线请求而传输时隙选择信息(参看下文描述的步骤230)。在步骤226中,移动单元144监听当前帧202中的所有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即,移动单元144尝试接收所有控制时隙208中所含有的控制消息)。移动单元144从这些控制时隙中确定天线118A到118D中的哪个天线是“最佳”天线。一般来说,“最佳”天线表示移动单元144可用来以最高可能的传输质量与基站110通信的天线118A到118D。上文已论述用于确定“最佳”天线的程序。同样在步骤226期间,移动单元114从与其当前指派的天线118相关联的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中提取频率和/或时隙选择信息(如果有的话)。例如,如果在呼叫的此部分期间将移动单元114指派到天线118A,则移动单元114从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A中提取频率和/或时隙选择信息(如果有的话)。在步骤222(上文所描述)期间,基站110将此频率和/或时隙选择信息插入到下行链路控制时隙208A中。在进行任何改变之前,必须由移动台确认并同意此频率和/或时隙选择信息。将需要一个(或更多个)帧来完成所述改变。在步骤230中,必要时,移动单元144在与其当前指派的天线相关联的上行链路控制时隙212中将新天线请求传输到基站110。这在时间上是个随机过程。移动台决定何时需要随时间而变的改进性能以及其在此时间时的位置。例如,设想移动单元144当前被指派到天线118A。还设想在步骤226中,移动单元144确定天线118C是用于其目的的最佳天线。因此,在步骤230中,移动单元144在与新的最佳天线118C相关联的上行链路控制时隙中将新天线(即天线118C)请求传输到基站110。优选的是,移动单元144仅在“最佳”天线(在步骤226中确定)不同于其当前指派的天线的情况下传输此类请求。应注意,任何新天线请求不影响移动单元144在当前帧202期间的操作。流程图221的执行完成。现在将参考图3B中的流程图320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2的操作。流程图320描绘在先前已建立的电话呼叫期间执行的用以在基站110与例如移动单元144的活动移动单元之间交换数据和控制信号的操作步骤(下文参考图3C论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建立电话呼叫的程序)。流程图320中所描绘的操作步骤表示基站110和活动移动单元144在称作“当前”帧302的单个帧302的交换期间的操作。针对每个帧执行流程图320的步骤。流程图320开始于步骤322,其中控制紧接着传到步骤324。假设来自移动单元144的活动呼叫与下行链路时隙308A和上行链路时隙312A相关联。在步骤324中,基站110能够通过以下方式经由天线118A到118D传输当前帧302的下行链路时隙308A的控制字段402。出于说明性目的,假设天线118A在当前帧302期间被指派给移动单元144。出于传输系统相关字段402E和系统消息402F的目的,基站110命令开关112将基站110连接到天线118A。出于传输与每个天线相关联的z字段的目的,基站110命令开关112在时隙的所述z字段部分期间将基站110连接到指派到z字段的天线。例如,如果z字段402B指派到天线118B,则基站110命令开关112在z字段402B期间将基站110连接到天线118B。在步骤332中,移动单元144监听其被指派的包含所有含有的控制和数据字段的下行链路时隙308A。根据z字段的接收,移动单元144确定天线118A到118D中的哪个是“最佳”天线。上文已论述用于确定“最佳”天线的程序。同样在步骤330期间,移动单元在步骤324(如上所述)期间提取由基站110插入到下行链路时隙308A的系统消息字段402F中的系统信息。如上文所描述,此类信息可能影响基站和移动单元144在下一帧(即紧接当前帧之后的帧)期间的操作。在步骤334中,必要时,移动单元144向基站110传输新天线请求。此新天线请求在与移动单元144相关联的上行链路时隙312A中传输。更具体地,此新天线请求在与指派到移动单元144的天线118相关联的(上行链路时隙312A中的)z字段402A-D中传输。例如,设想移动单元144当前被指派到天线118B。还设想在步骤330中,移动单元144确定天线118C是用于其目的的最佳天线。因此,在步骤334中,移动单元144在与天线118C相关联的(上行链路时隙312A中的)z字段402B中向基站110传输新天线(即,天线118C)的请求。实际上,在本发明的此实施例中,移动单元144始终在合适的z字段(在步骤330中确定)中传输其“最佳”天线评估。应注意,任何新天线请求不影响移动单元144在当前帧302期间的操作。流程图320的执行完成。基站110需要在每个帧中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时隙中传输系统信息。为有助于清晰地描述过程,假设此必要的时隙是例如时隙308E。在步骤344中,希望建立新电话呼叫的移动单元,例如移动单元144,同步到当前帧302中的下行链路时隙(例如下行链路时隙308E)。移动单元144从其内容辨识出:时隙308E是由系统传输的通用信息时隙。这种类型的时隙被称为信标时隙。信标时隙含有上文在控制字段402的论述中描述的类型的控制信息。信标时隙不必具有与其相关联的信息字段,但如果话务负荷需求,则其可具有所述信息字段。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本发明的此实施例,任何活动时隙都可被认为是系统的信标时隙。例如,时隙308E可以是含有例如在那个时刻的基站/Es良好频率列表的系统信息的信标时隙以及可用于下一帧中的新呼叫或当前帧的上行链路中的移动台响应的时隙。基站连续监测每个帧中的所有上行链路时隙。想要服务的移动单元144与信标时隙308E同步且读取系统信息。在步骤346中,移动单元144监听所识别下行链路时隙308E中的所有控制字段402。移动单元144根据上文所论述的用于确定“最佳”天线的程序来确定天线118A到118D中的哪个是“最佳”天线。应注意,移动单元144以任何众所周知的方式先前同步到从基站110传输的帧的定时并维持与所述定时的同步。在步骤348中,移动单元144将其自身的良好频率列表与基站列表相比较并选择相互可接受频率。如果所选频率在基站可接受的依序使用频率列表上较低,则可能涉及到延迟,因为基站可能每频率需要若干帧以遍及其整个列表。移动台144还从可用的上行链路时隙中选择其上行链路时隙。例如,所选时隙可以是时隙312E。在步骤350中,移动单元144识别上行链路时隙,例如上行链路时隙312E(上文已描述用于识别可用时隙的程序),且在所识别上行链路时隙312E中向基站110传输建立新电话呼叫的请求。具体地说,在(上行链路时隙312E的)控制时隙字段中传输此新电话呼叫请求。还在所选择上行链路时隙的合适的z字段中发送最佳天线信息。例如,设想在步骤346中,移动单元144确定“最佳”天线是天线118A。因此,在步骤350中,移动单元144在上行链路时隙312E中的控制字段402中将建立新电话呼叫的请求传输到基站110。
可见,对比文件8也未公开权利要求1中在不改变带宽的前提下仅适应地变动该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的相关内容。
对比文件10公开了一种具有可动态调整操作参数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及其方法(参见对比文件10中文译文全文及附图1-5)。其中具体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在控制电路确定不同的操作参数和/或特性是必要或有利的情况下调整所述OFDM系统的所述操作参数和/或特性,所述控制电路可以动态地更改所述操作参数和/或特性,从而提供兼容性或期望的性能。例如,通过动态地调整比特率,可以实现广泛变化的信号带宽、延迟扩展容限和信噪比(SNR)要求。控制电路可以将载波数量动态地调整至低于关于载波数量的上限,以降低信号带宽和传输速率,同时延迟扩展容限保持不变。控制电路还可以动态地增加符号持续时间以降低传输速率和信号带宽并且提供增加的延迟扩展容限。例如,为了使可调整OFDM系统的传输速率加倍,可以动态地调整或调节系统的以下操作参数和/或特性:4. 载波数量。通过将载波数量加倍,对于IDFT实施方案,延迟扩展容限保持不变,信号带宽加倍,并且实施复杂度为四倍(操作数和速度均加倍),或如果使用IFFT实施方案,则实施复杂度增加了2(n l)/n倍。
由对比文件10公开的内容可知,其仅公开了增加子载波的总数,而不涉及适应性地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副载波的布置)进行调整的相关内容。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具体参见意见3.3、3.4),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分别与对比文件1-9、11-12公开的内容相比,都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8-11)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一个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一个接收器(6),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由上述区别特征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频率位置的适应性调整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能尽快作出反应和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0及上述公知常识性证据也没有公开上述区别特征。且请求人也未提交其它证据足以证明上述区别特征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另外,请求人也未具体说明上述证据之间如何能够结合及结合的启示何在。上述区别特征使得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用适应的频率位置传送,能使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各个数据的频率位置单独地匹配,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对比文件1-12的各种组合方式均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3.4.2关于独立权利利要求15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具体参见意见3.3、3.4),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分别与对比文件1-9、11-12公开的内容相比,都至少存在如下区别特征:该控制装置(4)用以根据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可控发送部分(5)使得:把用户特有控制信道(8-11)的数据在一个已有的连接期间从无线电系统的发送器(1)用一个适应地变动的频率位置传送到接收器(6),其中,为接收传送信道的控制信息而设置一个接收部分(3),该控制信息用于适应地变更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频率位置,其中,为改变用户特有控制信道的数据的频率位置由发送器(1)适应地变动应用于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的副载波的布置。由上述区别特征确定独立权利要求15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频率位置的适应性调整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能尽快作出反应和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0及上述公知常识性证据15-16也没有公开上述区别特征。且请求人也未提交其它证据足以证明上述区别特征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另外,请求人也未具体说明上述证据之间如何能够结合及结合的启示何在。上述区别特征使得权利要求15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用适应的频率位置传送,能使用户特有控制信道各个数据的频率位置单独地匹配,使得在传送用户特有控制信道数据时有尽可能大的灵活性,实现一个相应最佳化的空中接口配置。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5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对比文件1-12的各种组合方式均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3.4.3关于从属权利要求2-14、16
由于独立权利要求1、15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对比文件1-12的各种组合方式都具备创造性,因此,其各自的从属权利要求2-14、16相对于请求人提交的上述对比文件1-12的组合方式也都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综上,合议组对于请求人提出的权利要求1-16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的理由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请求人提出的全部无效理由均不成立。
三、决定
宣告02812385.9号发明专利权部分无效,在专利权人于2019年05月24日提交的权利要求1-16的基础上继续维持该专利有效。
当事人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根据该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